-
1 # 南柯多萌
-
2 # 海中沙41
這個題目好大。要考較兩個時期的不同,首先要分析兩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才能有所比較。本人沒能力對此做詳細地論述,只能做一般性的籠統介紹。
思想史上分析一個特定時期的思想潮流特點有個偷懶的辦法,就是用“光榮榜”的方式來構築思想史上連續性的人。很可惜的是從陸九淵、朱熹及他們的一些出色弟子去世後,思想史上就出現了近200多年的空白期。期間沒有出現出色的思想家和精彩思想。這一時期思想上的特點是平庸、停滯的,思想史上的特點是理學從邊緣走向中心,進而完成它的制度化過程,實現向政治權力話語的轉變。這點在元朝基本實現。二者結合,形成了程朱之學貌似進入權力中心,其實是放棄了相對獨立、民間的批評立場,喪失了自我更新的空間。元明易代,民族主義興起,屬於漢文明的程朱理學依然是權力擁有者建立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意識形態,依然是一般士人換取權力的途徑。同時,儒家的與權力間的交換越來越赤裸裸的俗化。到正德、嘉靖年間,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南北、城鄉、貧富之間,知識階層內部之間觀念世界也發生了斷裂。
主流思想日益庸俗化,缺少終極關懷,又無從解釋新的社會現象,在缺少外來文明影響的情況下,從歷史和傳統中尋找被邊緣化的知識、思想成為歷史必然。做為最有挑戰力的思想資源,陸學以其追根尋底的意味被儒士重新尋起並突顯“心”的意義,就容易理解了。最終引起思想世界大變化,捅破最後窗戶紙的就是千年以降第一聖人王陽明。王陽明的心學反對理學滅人慾存天理,強調求諸於內,心即是理;反對理學格物致知,強調致良知,道必體而後見。這兩點說白了就是理學認為世俗情慾與純然天理是分開的,只有剋制世俗慾望才能升到天理的高度,天理又在萬事萬物中,需要仔細觀察體驗。心學認為心中自有良知,從良知出發就是天理,不需要外在規則約束,也不用外在天理評判。
由於王陽明心學而發散開的各家,各自繼承王學一部,其中尤以李贄任自由、童心說最為激進,影響也最為巨大。在王學近百年的衝擊下,思想界自由之風漸盛,好似又為中華邁入一個多元思想世界打開了大門。但晚明的黨爭使這股風氣受到重大挫折,民族和社會危機又使追求思想的自由失去優先性,拯救危亡重建朝綱的秩序之學重心佔據主導。
回覆列表
要想總結明朝中後期思想有什麼不同,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朝中後期都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一、李贄
生於1527年,卒於1602年,主要成就是反對八股文和歌頌秦始皇,代表作品主要有《焚書》、《藏書》、《續焚書》、《續藏書》。李贄主要思想是以傳統的孔孟儒學為“異端”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等禮教進行抨擊,對社會腐敗、貪官汙吏等大加痛斥,主張“革故鼎新”,反對統治者對思想禁錮。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給以深深的同情,為婦女打抱不平。
總結:1、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
2、提倡人類平等;
3、提倡婚姻自由;
4、尊重婦女。
二、黃宗羲
生於公元1610年,卒於公元1695年,梨洲先生,主要作品:《明夷待訪錄》等思想著作。
主要觀點:1、政治上:猛烈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
2、思想上:繼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公,君為客”的民本思想;
3、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為本”的思想;
4、強調治亂的根本標準,提倡法治,主張限制封建皇權。
三、顧炎武
生於公元1613年,卒於公元1682年,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之風,主要作品:《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
主要觀點:1、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倡導經世致用的民主思想。
四、王夫之
生於公元1619年,卒於公元1692年,主要作品:《周易外傳》、《春秋世論》
主要觀點:1、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
2、物質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物質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3、辯證法思想,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五、唐甄
生於公元1630年,卒於公元1704年,清初蜀中三傑。
主要觀點:1、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2、批判封建專制,提倡社會平等;
六、王守仁
生於公元1472年,卒於公元1528年,主要作品:《傳習錄》。
1、“知行合一”
2、致良知
3、心即是理
七、張居正生於1525年,卒於1582年,主要成就:1、整頓吏治
2、推行“一條鞭法”
3、鞏固邊防
4、促成隆慶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