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狼課堂
-
2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慣性力根本就不存在,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單獨存在。並且一個力必須對應兩個物體: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對空中飛行地石頭進行受力分析,按重力、彈力、摩擦力的順序,肯定受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彈力屬接觸力,而與石頭接觸的只有空氣,飛行過程中擠壓空氣,空氣反過來擠壓石頭,所以,石頭受到空氣的壓力,即阻力,施力物體是空氣。另外,與空氣發生相對運動,還要受到摩擦力,施力物體也是空氣,為方便,通常將空氣的壓力和摩擦力合併為阻力。
找完了,也沒發現慣性力的影子,反過來,假設有慣性力,大家找找施力物體呢?找不到吧?有力但沒有施力物體,讓物理老師情何以堪!
-
3 # 刁博
在亞里士多德及之後一千多年裡,人們普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樣豎直向上丟擲去的石頭之所以能向上運動是因為受到了向上的“衝力”。直到伽利略、牛頓時代,人們才認識到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去維持,物體能夠繼續向前運動靠的是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並不是物體受到的力。
你可能聽說過“慣性力”這一一個概念,像離心力、科里奧利力(地轉偏向力)就是典型的慣性力。慣性力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牛頓運動定律,當一個物體所受的合力為0時,物體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比如在一輛勻速行駛的車上坐著一位乘客,乘客做勻速運動,故他受到的合力為0。某一時刻汽車突然剎車,未系安全帶的乘客會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他相對於地面會繼續向前勻速運動。而此時汽車卻在做減速運動,這樣以汽車為參考系,這位乘客就是在做加速運動。此時乘客受到的合力仍然為0,而他在汽車參考系中卻不是靜止或勻速運動,在汽車參考系中牛頓運動定律就不成立了。
牛頓運動定律能夠成立的參考系是慣性參考系,不能成立的參考系是非慣性參考系。在剛才的例子中,汽車參考系就是一個非慣性系。為了讓牛頓運動定律能夠在非慣性系中成立,只需要引入“慣性力”這個虛擬的力,就像汽車剎車時人會向前衝,在汽車參考系中假定人受一個向前的力,這樣就能用牛頓運動定律描述乘客的運動了。
-
4 # 困苦中的獨行
看問題應該是題主對力的性質不是太理解。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後人稱之為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它是一種狀態。沒有慣性力這一說。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或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當你向前方扔出一個石頭後,他只受兩個作用力一個是重力,就是地球對他的引力,方向豎直向下。這就是丟擲去的物體終會回到地面的原因。另一個就是石頭受到的空氣的阻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受力過程分析起來較為複雜,簡單點說,手臂對靜止的石頭施加一個作用力,是石頭獲得一個加速度,時間為手用力為開始,石頭脫手為結束,時間很短。出手速度與施加的力大小、作用時間長短成正比。方向為石頭所受合力的方向,由於石頭的重力對比加速作用力太小可以忽略,方向可看為加速作用力方向。(這普及一下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而以物理學的觀點來看,牛頓運動第二定律亦可以表述為“物體隨時間變化之動量變化率和所受外力之和成正比”,即動量對時間的一階導數等於外力之和。牛頓第二定律說明了在宏觀低速下,比例式表達:a∝F/m,F∝ma;用數學表示式可以寫成F=kma,其中的k為比例係數,是一個常數。但由於當時沒有規定多大的力作為力的單位,比例係數k的選取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如果取k=1,就有F=ma,這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示式。)
石頭被丟擲手後就只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了,阻力的大小取決於石頭的速度,速度越大受到的阻力越大。阻力會讓石頭的速度越來越慢,同時重力一直對石頭施加一個向下的加速度作用力。他和空氣阻力形成合力,使石頭的運動軌跡呈現出一個拋物線的外在表現。其形成的合力情況比較複雜,此處不再進行解釋
-
5 # 工農百姓
石頭所受到的力不是慣性,是外力,是趨使石頭向前飛行的動力,當動力消失後,石頭靠自身的重量前飛行時,才是慣性
回覆列表
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是否受力,主要看選擇的參考系。
一般情況下我們選擇的參考系為地面(地面是慣性參考系),則扔出去的石頭只受到重力G和空氣阻力f,這兩個都不是慣性力。石頭之所以向前運動,是因為自身的慣性而保持向前運動。
慣性力的產生,是因為選取的參考系為非慣性系。如下圖,若以加速向後行駛的汽車為參考系,那麼相對於汽車,石頭是加速向前運動的,為了使牛頓定律在非慣性參考系中也成立,不得不引入“慣性力F”,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石頭為什麼加速向前運動。
總結一下,石頭向前運動有沒有受到慣性力,只要看選擇的參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