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綸纖維

    要按照廣義相對論,就沒有本質的不同。要按照牛頓理論,那就有本質不同,至少一起旋轉的物體之間沒有吸引力,而重力是萬有引力,在地面上我們不僅受地球的吸引,而且人與人之間也互相吸引。

  • 2 # 董加耕

    愛因斯坦認為,“真實存在的引力場”與加速參照系所產生的“等效的引力場”無法區別。但我認為,當我們說它們之間無任何區別時,只是從它們對物體運動的作用效果方面來說的。從其它方面來看,“真實存在的引力場”與“等效的引力場”還是有區別的,我們還是能夠方便的辨認出它們。引力場是有源場,而與加速運動參照系所等效的“引力場”卻是無源場,我們只能在一個微小區域內說加速運動參照系中的情況與我們所在系存在一個引力場時的情況等效,我們只能在一個微小區域內無法發現兩者的差別,但在更大的區域內,就能發現兩者的差別,就能發現究竟有沒有產生它們的“源”。

    “真實存在的引力場”的源是實際存在的物質和能量。顯然,這裡所說的“有源場”或“無源場”,與數學場論中的“有源場”或“無源場”不完全相同。例如磁場,因為沒有找到獨立存在的磁荷,磁力線會首尾相接,形成一條閉合曲線,在場論中被認為是無源場。這裡所說的“源”,是物理意義上的源,電流可以看成是產生磁場的物理源。但是,“等效的引力場”卻沒有產生它的物理源,沒有實際存在的物質能量作為產生它的源。

    實際上,如果在一個參照系K中,能量動量張量處處為零,Tij=0,物質能量處處為零,則按照參照系之間連續可微的任意變換關係,在另一個參照系K/中,T/ij=аxm/аx/iаxn/аx/j Tmn,仍然是能量動量張量處處為零,T/ij=0,物質能量處處為零。參照系之間的變換,並沒有憑空產生引力場的源。根據引力場方程Rij-gijR/2=8πGTij,描述引力場大小的物理量gij由能量動量張量Tij產生,如果宇宙中物質能量處處為零,引力場也就處處為零,則參照系的任意變換,就沒有憑空產生出引力場,描述引力場為零時的gij的值,在參照系變換時就不會改變。但是,無引力場時的光速不變原理dL2-c2dt2=0,在參照系任意變換後,卻改變為gijdxidxj =0,度規張量gij的存在,說明參照系中存在一個引力場。

    這讓我們不得不說,由dL2-c2dt2=0透過參照系變換所得到的度規張量gij,並不是由引力場方程所解出的度規張量gij,等效原理實際上並不成立。

    在引力現象之外,還有一個等效原理不成立的情況。按照電動力學,加速運動的帶電體向外輻射電磁場,而靜止在引力場中的帶電體卻不向外輻射電磁場。如果我們認為一個帶電體是不是向外發射電磁場,是一個拓撲特徵,或者認為,電磁場是一個實體性質的場,不會因為參照系的變化而存在或消失,則關於加速運動參照系能不能與引力場等效的質疑,就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由參照系變化所得到的度規張量gij,與描述引力場的度規張量gij,在這種情況下也是不同的,等效原理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成立。

  • 3 # 香菸飄渺35

    至目前未發現有什麼大的不同!略有不同的是,在重力場中有高地之分。如你把一個小球抬高,小球本身的重力就小了,當然人是感覺不到的。而在模擬重力的加速度條件下,則無此之分!注:引力公式與距離有關,而加速度公式與距離無關!

  • 4 # 長眉

    從力學原理上來講,人工模擬的重力,與天然重力的產生,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同樣是物體受外力作用而產生了重量和重力。有質量的物體運動時,都能對外產生作用力,大質量的物體運動產生的作用力,比小質量物體運動產生的作用力也要大。人工模擬,能量小,質量小,加速度產生的作用力,當然比不上地球等天然天體自轉產生的慣性力大。無論是人用加速度模擬產生的重力,還是天然天體產生的重力,其本質都是物體運動產生的慣性力在起作用,所謂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等效,引力本來就是慣性力,把它們看成了兩種現象,完全是不知道引力產生的因所致。明白了慣性力的真實存在,搞清楚了運動的物體都有慣性力,就能發現牛頓的引力,正是天體運動產生的慣性力。蘋果落向地球,鐵釘落向磁鐵,蘋果被地球自轉引力場的引力作用,鐵釘被磁鐵磁場的磁力作用,都是宏觀和微觀物質作螺旋圓周運動,產生的螺旋向心慣性力在起作用,表面上不同,力學運動原理是相同的。我們看不到地球和磁鐵在動,並不等於它們沒有運動,凡有作用力產生,必有物質運動在先。力推動物體運動,運動的物體也產生動力,這個動力就是物體在無阻力情況下,能一直保持的那個慣性力,在天然天體那裡,就是牛頓所發現的那個引力。人用加速度模擬出重力,只是按自然規律模擬而已。物體作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都產生慣性力,僅力的作用方向不同,都能產生重力。稱重量實質稱的就是作用力的大小,物體本無重量,都是外力作用於它才產生了所謂重量,重量源於力對物體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農在什麼平臺上推廣茶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