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翠鑫石意

    三國曆史只是華夏曆史的冰山一小角,但三國故事且是最為華人所津津樂道的,也是歷代老百姓最為熟悉的歷史故事,這要感謝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我們帶來了這部偉大的作品。其中三顧茅廬的故事那是非常之精彩,為何劉備三兄弟三次才請得孔明先生出山呢?其實這是符合常理的,就和相親一樣,總要認識、瞭解,總不能見面就結婚吧!按常規推理的話,真實的歷史也許是請了三次,也許是五次,甚至多次,一次二次就請動孔明先生顯然是不符合常理,襄陽古屬荊州南陽郡,古隆中我去過兩次,山青水秀,風景怡人,現在是交通發達,但在一千多年前,交通肯定是不便利。按常規禮儀,我們去請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來公司上班,作為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去肯定是拜訪,也就喝喝茶、吃個飯,作個自我介紹相互認識一下,小住幾日就會離去。(當客人走了,我們會習慣性的去打聽這個人的來歷、品行及基本情況)第二次去還是拜訪,這次就是熟人了,必此也有了初步的瞭解,關係更近了一步,就可以喝喝酒拉拉家常了,但還是不能在別人家呆太多時日。第三次去拜訪,必此之間就有了多日不見時分懷戀的感覺了,(注:古時交通不便利,加上出門看黃曆和天氣的原因,分別在見面可能會間隔好幾個月。)見面也會非常樂乎,吃飯喝酒氣氛也就更加的融洽了,天下大事也可侃侃而談了,(關係不到位,不會談論敏感話題。)這次住的時間會長久一些,必此之間也很默契了,這次就可以單刀直入,直奔主題了,直接了當就是要請諸葛先生出山,共同創業,但作為主人,特別是諸葛先生這樣的名人肯定會客套一翻,委婉推脫,不能表示出急需工作養家餬口吧!作為劉備這樣的聰明人自然會領會到意思,小住幾日便會開心道別。第四次就不是拜訪的意思了,而是朋友相聚了,(這個時候,其實劉備一直在捱過這段緩衝期,諸葛亮其實也是等的心急如焚了。)喝酒吃飯,相談甚歡,制定規劃書,(規劃書就是出師表)小休幾日,滿懷激情,抱著共同的目標就進發荊州了。三顧茅廬之所以寫三次是依照常規禮儀和客觀事實來描寫的,寫三次是最合適的,故事情節不會太拖拉,如果寫成四顧、五顧,對於一部小說來說就不精彩了,按小說和影視劇來看,三顧茅廬顯得劉備很誠懇,也讓讀者覺著諸葛亮很傲氣,其實都不是,也許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次數更多才請動了諸葛亮,這才符合交際禮儀,也才符合社會情理。

  • 2 # 秋媚讀史

    三顧茅廬,既是諸葛亮待價而沽抬高自己身價的炒作行為,也是劉備禮賢下士的一場個人秀。

    諸葛亮給自己的定位是高階人才

    諸葛亮年紀輕輕就自比管仲、樂毅、自視甚高,這是告訴外界:我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將來是要像管仲樂毅一樣,出將入相的。既然定位高階,就要有相應的禮遇。隨隨便便的呼喚,當然不能體現高階,劉備必須高度重視,多次邀請。

    諸葛亮是一個IP打造的專家,深諳心理學,懂得為自己包裝

    諸葛亮是當時比較有學問的知識分子,也是荊州計程車族階層,本應該住在城裡,卻跑到隆中耕讀,為何?圈粉,吸引關注。

    隆重是鄉下,都是種田的農民。諸葛亮是讀書人,不管穿著還是言行舉止,肯定有別於當地人,這樣就容易在當地鶴立雞群,成為眾人的焦點。大家開始議論紛紛,古代都是口碑傳播,傳著傳著,粉絲越來越多,逐漸成了大V,連劉備也關注諸葛亮。

    當時的知識分子,名氣非常重要,不管是舉孝廉、月旦評,還是後來的九品中正制,都需要大V的點評轉告。諸葛亮平時也沒閒著,荊州大大小小的知識分子,都有結交。這些讀書人平時坐而論道、高談闊論,然後時不時的相互吹捧、抬舉、轉發,就像閒著做自媒體的。這些知識分子口耳相傳,諸葛亮也逐漸名聲大噪,為自己博得“臥龍”之名,成了荊州的頭部自媒體大V。

    諸葛亮深知:越容易得到的,越不會珍惜。於是諸葛亮準備欲擒故縱,劉備前面兩次拜訪,諸葛亮很有可能故意避而不見,提高自己的身價。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越是得不到,劉備越想要,更加對諸葛亮感興趣,於是就有了第三次拜訪。

    諸葛亮不僅僅有才能,而是是關係戶,在荊州人脈眾多

    劉備表面上是一方諸侯,實際上約等於一光桿司令,甚至連一塊根據地也沒有,只能待在劉備的地盤。諸葛亮是劉表的親戚,背後有無數人脈,也是相當有影響力的人,把他發展成合夥人,對劉備的事業有很大的提升。劉備當時急需處理與劉表為代表的荊州上層人士的關係,諸葛亮作為雙方的“話事人”是再合適不過。

    諸葛亮胸中有韜略腹中有良策,要找個合適自己的領導以及團隊,並且還要當高管,所以入職前需要包裝自己一番,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帶流量和熱點的大V;劉備需要一個有影響力和才幹的人,來號召群賢,來幫自己搶市場。一番隆中對談之後,君臣情投意合。三顧茅廬,成就雙方。諸葛亮如願成為高管,劉備也找到優秀的合夥人並且成就自己禮賢下士的名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能源汽車自燃現象頻發,廠家能站好最後一道防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