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空通訊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恆星不是行星長大後變成的,恆星和行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宇宙天體。

    雖然行星真的能夠長大到很大就可能變成恆星,但這個長大是很難很難,幾乎不可能的。

    木星是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了幾千顆行星,像木星質量這樣大的行星也很少很少。理論上講,木星的質量再長大七十幾倍,中心的壓力就會點燃核聚變,就會變成一個很小很小的恆星,叫紅矮星。

    木星質量只是太陽質量的0.1%,它要有太陽質量的約8%才會達到一個最小恆星的要求。但在太陽系滅亡前,它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因為在太陽系,太陽的質量就佔有99.86%,其餘所有的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塵埃加起來也只有總質量的0.14%,且木星就佔有了0.1%,相當於所有其他星體的2.5倍,它把所有星體都吸積到自己身上,也就只有太陽質量的0.14%,離8%還遠著呢。

    除非它能夠把太陽身上的物質拉一部分過來,但這可能嗎?

    其實行星只是恆星形成過程中剩下的一點渣滓,怎麼能夠與恆星相比呢?恆星與行星在生成後就定性了,各自出身不同,地位懸殊,這種關係是不可顛覆的。

    在宇宙中,所有恆星的形成過程都差不多,是一坨巨大的氫分子云,一般有1到數光年大小,受到一定的外力擾動,比如超新星爆炸、引力波等,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逐漸向中心聚集,漸漸形成一個巨大旋轉的吸積盤,中心引力越來越大,星雲不斷向中心坍縮,形成恆星核,中心巨大的引力導致了核聚變發生,恆星胚就形成了。

    這個恆星胚吸附了整個星雲團的絕大部分物質,核聚變點燃後,巨大的能量使整個恆星成為一個等離子體,散發出巨大的光和熱,還有強勁的恆星風,把吸積盤殘留的星雲物質吹向更遠的軌道。這些殘留物質在旋轉中碰撞粘合成一個個行星胚,透過吸積把自己軌道上的物質像滾雪球一樣的滾到了自己身上,行星就形成了。

    從恆星和行星的生成過程來看,就知道了恆星是恆星,行星是行星,一旦形成就很難相互轉化的。

    但在宇宙中有很多雙星系統和三星系統甚至多星系統,就是在一個恆星系統中,會有多顆恆星存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是在恆星形成過程中,由於原始星雲吸積盤比較大而且密度溫度都很高,在中心恆星形成的同時,本來吸積盤中形成行星的那個聚集團滾大了,達到了恆星質量的要求,就形成了與中心恆星爭鋒的另一個或多個恆星。

    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半人馬座a星系統就是一個三星系統,有兩顆和太陽質量差不多的黃矮星,有一顆是紅矮星,就是距離我們4.22光年的比鄰星。

    所以,如果我們的木星在太陽系形成時來個奪嫡之爭,多分得一些殘羹剩飯,就有可能會成為一顆紅矮星。但現在大局已定,就沒有機會了。

    還有一個機會就是在50億年後,太陽毀滅,變成紅巨星,木星若僥倖逃脫毀滅,太陽外圍物質飄散後,被木星捕捉吸積到足夠多,就有可能變成一顆紅矮星。

    太陽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這樣這個新的恆星系就會成為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矮星共存的雙星系統,太陽系就天有二日了。

    那時如果又有了人類和漢語,就不會有“天無二日”的成語了,而是“天有二日”了,不過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吧。

    我們現在這撥人類就沒資格享受那個時代了,如果沒有毀滅,人類的後代早就離開太陽系移民遙遠的星際空間了。

  • 2 # 艾伯史密斯

    答:是的!一般情況下,行星質量要大於約80倍木星質量(0.08倍太陽質量),才能徹底點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成為真正的恆星。

    恆星和行星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恆星內部進行著劇烈的核聚變反應,而且恆星的表面溫度較高,釋放強烈的可見光。

    天體的質量,基本決定了天體的性質;當質量較小時,就會形成小行星以及地球這樣的固態天體;如果質量再大,就會形成木星那樣的氣態星球;它們的共同點是星球內部沒有進行核聚變反應。

    如果一個天體的質量大於了13倍木星質量,那麼天體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將會點燃氫元素的聚變反應,被稱作褐矮星,褐矮星內部雖然進行著核聚變反應,但是反應過程緩慢。

    如果褐矮星的質量繼續增加,大於約80倍木星質量,那麼該天體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將徹底點燃,反應非常劇烈,同時釋放大量能量,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

    比如科學家發現最小的恆星,編號為EBLM J0555-57Ab,距離地球600光年,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8.1%,就已經非常接近理論極限了 。

    當然,恆星的質量也是存在極限的,當恆星質量大到一定程度後,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再也無法和引力相抗衡,最後恆星會坍縮成為黑洞。

    這個恆星質量上限,大約是300倍太陽質量,對於這個極限值,目前天文學界還存在爭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個月男嬰兒溼疹一直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