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從距今1萬 年開 始,到距今4000年結束,經歷了大約6000餘年的歷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會繁榮 期 。在母系氏族社會經濟生活中,採集和漁獵仍佔重要地位,但這時已發明了種植農業,而且 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種植粟和黍的發源地,長江下游地區成為種植 水稻的發源地。耕作、收割、加工三大類農具都已基本具備,用石、骨、蚌、木製作的農具 數量超過漁獵工具,成為當時的主要生產工具。飼養業已開始出現並得到發展,豬、狗、雞 、牛成為普遍飼養的動物。發明了陶器,人們製作了包括碗、缽、盆、罐、甕、盂、缸、小 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許多品種的器具,涉及飲食器、儲藏器、水器和炊器 等多種 型別。當時陶窯的溫度在900—1000℃之間,由於氧化作用,出窯的陶器呈紅色,器面上的 圖案則為黑色,這樣的陶器被稱為彩陶。編織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有斜紋纏結、棋盤格 、間格紋等多種編織方法。 母系氏族社會居住單位從小到大分為房組、房群、村落三級。村落的人口據估算約在300人左右。每個村落,均有居住區和墓葬區,有的還有陶窯區。村落居住區的中 央 一般是中央廣場,周圍分佈著向廣場開門的房屋。房屋又可以分為幾個群組。整個村落是一 個具有血緣聯絡的人群組織,其中每一房群裡居住的人們之間,比其他房群裡居住的 人們之間,血緣關係要接近,而每一房組裡居住的人們之間血緣關係更為接近,每一個小房 子里居住的則是一個對偶家庭,包括一位婦女和她的孩子,以及與她過婚姻生活的外氏族的 男子。墓葬區與居住區的村落、房群、房組三級結構相對應,形成墓地、墓區、合葬墓三級 結構,幾個合葬墓構成一個墓區,幾個墓區構成一個村落的墓地。男女死後還是分別歸葬於 本氏族墓地。 在新石器時代的後2000年期間,即距今約6000至4000年之間,古代社會生活發生了歷史上最 深 刻的一場變革。黃河、長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後從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氏 族 社會,農業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農業生產工具大型石鏟達到了石器製作技術的頂峰, 江南地區還出現了犁、破土器和耘田器,農業生產產量得到較大提高。與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相對應的是家畜飼養業的興旺發達。傳統中所謂六畜馬、牛、羊、雞、犬、豬都已都得到了 飼養 。陶器種類和器形變得越來越複雜,NFD22、蒝、鬲、飌 、鼎、 豆、罐、盂、繹、盆、碗、壺、杯、甕等應有盡有,質地堅硬,一般為灰色 和黑色,出現了以“蛋殼黑陶杯”為代表的精美陶器。漆木器製作也有相當水平,作為木工 工具的石斧、石錛、石鑿等磨製精緻,鋒利實用。當時已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開料解板、取齊 刨平、榫卯接縫、刮削打磨等加工技術,為了使木器變得美觀華麗,還在木器上施以彩繪花 紋。這一時期的紡織品分麻織品和絲織品兩類,麻布經緯線的密度由母系氏族社會的每平 方釐米12×12根左右提高到30×30根左右。出現了大量的玉器和銅器。
中國社會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從距今1萬 年開 始,到距今4000年結束,經歷了大約6000餘年的歷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會繁榮 期 。在母系氏族社會經濟生活中,採集和漁獵仍佔重要地位,但這時已發明了種植農業,而且 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種植粟和黍的發源地,長江下游地區成為種植 水稻的發源地。耕作、收割、加工三大類農具都已基本具備,用石、骨、蚌、木製作的農具 數量超過漁獵工具,成為當時的主要生產工具。飼養業已開始出現並得到發展,豬、狗、雞 、牛成為普遍飼養的動物。發明了陶器,人們製作了包括碗、缽、盆、罐、甕、盂、缸、小 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許多品種的器具,涉及飲食器、儲藏器、水器和炊器 等多種 型別。當時陶窯的溫度在900—1000℃之間,由於氧化作用,出窯的陶器呈紅色,器面上的 圖案則為黑色,這樣的陶器被稱為彩陶。編織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有斜紋纏結、棋盤格 、間格紋等多種編織方法。 母系氏族社會居住單位從小到大分為房組、房群、村落三級。村落的人口據估算約在300人左右。每個村落,均有居住區和墓葬區,有的還有陶窯區。村落居住區的中 央 一般是中央廣場,周圍分佈著向廣場開門的房屋。房屋又可以分為幾個群組。整個村落是一 個具有血緣聯絡的人群組織,其中每一房群裡居住的人們之間,比其他房群裡居住的 人們之間,血緣關係要接近,而每一房組裡居住的人們之間血緣關係更為接近,每一個小房 子里居住的則是一個對偶家庭,包括一位婦女和她的孩子,以及與她過婚姻生活的外氏族的 男子。墓葬區與居住區的村落、房群、房組三級結構相對應,形成墓地、墓區、合葬墓三級 結構,幾個合葬墓構成一個墓區,幾個墓區構成一個村落的墓地。男女死後還是分別歸葬於 本氏族墓地。 在新石器時代的後2000年期間,即距今約6000至4000年之間,古代社會生活發生了歷史上最 深 刻的一場變革。黃河、長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後從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氏 族 社會,農業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農業生產工具大型石鏟達到了石器製作技術的頂峰, 江南地區還出現了犁、破土器和耘田器,農業生產產量得到較大提高。與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相對應的是家畜飼養業的興旺發達。傳統中所謂六畜馬、牛、羊、雞、犬、豬都已都得到了 飼養 。陶器種類和器形變得越來越複雜,NFD22、蒝、鬲、飌 、鼎、 豆、罐、盂、繹、盆、碗、壺、杯、甕等應有盡有,質地堅硬,一般為灰色 和黑色,出現了以“蛋殼黑陶杯”為代表的精美陶器。漆木器製作也有相當水平,作為木工 工具的石斧、石錛、石鑿等磨製精緻,鋒利實用。當時已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開料解板、取齊 刨平、榫卯接縫、刮削打磨等加工技術,為了使木器變得美觀華麗,還在木器上施以彩繪花 紋。這一時期的紡織品分麻織品和絲織品兩類,麻布經緯線的密度由母系氏族社會的每平 方釐米12×12根左右提高到30×30根左右。出現了大量的玉器和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