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唐皇家影視
-
2 # 寧靜致遠嘉子
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兩個孩子平常是我在照顧。大寶和小寶吃飯都有一些挑食。平常我給她們做菜都是要先問她們今天吃什麼。因為她倆的口味不一樣,妹妹說要吃香菇,姐姐說要吃絲瓜,通常都是這樣的。我不問好來做了菜,她倆就吃不了多少飯,不愛吃、挑食。像我們小時候吃飯,父母都去幹農活了,很晚天黑了才回來,哪有什麼飯吃啊?只有自己去動手做飯,而且那時候的菜品也沒有這麼豐富,只有家裡菜園子裡種的。有什麼菜,吃什麼菜還得要自己動手來做。不夠高,自己墊著凳子站在灶臺旁邊炒菜。只要有一口熱乎的飯菜就已經很滿足了。現在的小孩都是把飯做好了,菜炒好了端到桌子上。還這個不愛吃、那個不好吃。你說是不是身在福中?
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比我們那個時候要好很多。就拿衣服來說。那時候過年的時候大人才會給我們買一套新衣服,過年的時候才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他有好吃的點心零食之類的。現在的孩子平常換季沒有衣服都會去買好多套。週六周天都是去逛超市、吃肯德基、去遊樂園。你說是不是身在福中?孩子的教育。就說接送孩子這事,家長都是有一個人,每天都是負責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還擔心孩子的營養跟不上、個頭兒長得不夠快。那時候的我們上學簡直就像放羊一樣。每天哪有什麼人送我們去上學呢?都是自己去上學、放學、回家呀!回來作業都是自己負責自己的作業。家長能夠把自己的農活幹完都已經很不錯了,哪有時間去輔導你的作業呢?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比我們那個時候要不知道要好多少了!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好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一定要好好學習,努力向上!懂得感恩!
-
3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幸福只是個人的一種感覺,感覺沒了幸福也就消失了,孩子尤其如此
年輕的父母們常抱怨,自己省吃儉用,辛辛苦苦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孩子還不滿足,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在眾多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吃的都是“高科技”食品,要有盡有,孩子玩的琳琅滿目,整個家庭就是兒童世界。表面上看滿足了孩子物質、精神需求,充分體現了教育心理學的“滿足感”。實際上正是食物過多才遭到了孩子的無視,玩具過多才影響了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對食物、對玩具沒有感覺的時候,就沒有了幸福感。
人的需求一般分為五個層級,即生理、情感、安全、尊重和自我實現,生理需求簡單理解就是生存滿足,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這是人和動物的本能,也是人有可能進階後四層級的前提。在這一層級孩子和成人可以相提並論,當食物過度豐富就不再是生存需要品了,就會變成貪念、炫耀等載體。如上世紀當物質極大豐富,不再為吃穿發愁時,有個別富豪吃盡山珍海味還不滿足,就變著花樣的吃,吃蟲子的有之,吃屎的也有之,食物由生理需求變成了滿足心理獵奇的需要。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也無法例外,父母變著花樣的給孩子東西吃,孩子反而厭食,孩子不願意吃飯已成為多數家庭的常態。而在貧困山區也能看到孩子端著包穀粥和大人搶著吃的情景。城裡的孩子吃的又白又黃,農村的孩子吃的又黑又紅,這就是愛的區別,幸福的感覺。
孩子的成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大部分發展。社會進步了,科技發展了,對人體生長要素有了更多的認知,對孩子飲食注重營養無可厚非,但一定要孩子有“來之不易”感覺,要善於促進孩子生理和心理共同發展。如果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言教的話,身教也有很多方法,如“延遲能力訓練”就是很好的方法。假設孩子想吃土豆泥,總是要經過加工的過程才吃得到,孩子餓了要吃飯,飯菜都端在桌子上了,但一定要等到全家人到齊了才能吃。這種等待的“幸福”,會使孩子變“無視”為“珍惜”。方法夠簡單,但是很管用,通過幾次積累延遲能力就能穩固,且最好在孩子5歲前形成。大量資料顯示,具有延遲能力的孩子,放學後總是先做作業後玩耍,反之,先玩耍後做作業。而且長大後的成功人士都具有“延遲能力”。可見,狂轟濫炸的“幸福”孩子就會“不知福”,等待的幸福孩子才知福。
孩子成長有其獨自的特點,但作為人多數和成人是相通的,特點要掌握,但不要神秘化。正在培養孩子的父母,可以閱讀《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定能有所感悟。
回覆列表
一、當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挑食,
二、當孩子放學,家長去接孩子,走幾步路就到了家,卻不走路,要坐車,
三、父母給的零花錢,少點兒,孩子就不高興了,跟你鬧!
四、作業還沒做完,就要看電視,打遊戲,還要父母陪著,管他,說他,
五、當父親不再,母親生病,孩子不自覺的不做事,不替母親做些家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