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兒科醫生鮑秀蘭

    物體被阻擋後看不到了,這個物體還存在嗎?你肯定會說,還在啊,只不過是沒有看到,不會因為看不到就消失了。

    可是小寶寶可不這樣認為,不信?你看看這兩個正在玩躲貓貓遊戲的小寶寶:

    他們把自己遮掩住看不到別人,就認為別人也看不到ta了。

    在小寶寶的世界裡,只要是看不到了就以為不存在了。比如,當媽媽去上班,寶寶看媽媽出門後會哭得非常傷心,ta並不知道媽媽還會回家,大約到兩歲左右才能夠知道媽媽上班了,並且一定會回來的。

    寶寶出生後的頭幾年一直在學習和進行這樣一個實驗,即:事物不會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

    著名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客體永久性”術語:是指物體不在我們的感知範圍而仍然相信該物體客觀存在。

    嬰兒期的躲貓貓遊戲能夠讓寶寶逐步認識到,那些暫時沒有看到的人和物其實並沒有消失,仍然存在,從而開始掌握“客體永久性”的概念。

    0-3個月

    你給寶寶做視聽訓練了嗎?

    3-5個月

    方法一:

    面對寶寶,讓寶寶躺著或者靠在被子上,喊著寶寶的乳名,吸引寶寶和你目光對視然,用雙手矇住自己的臉,一邊說:“喵——,喵——”,一邊露出臉來。

    方法二:

    把乾淨的手絹輕輕蒙在在寶寶臉上,開始玩的時候可以隨著嘴裡說“喵——,喵——”,幫寶寶把手帕拿開,多次練習以後,引導寶寶學會自己拿下手帕。

    5-8個月

    寶寶由另一人同向抱著,或者寶寶坐穩,媽媽/爸爸面對寶寶,用沒有圖案的手絹或紙擋住自己的臉,先躲在手絹/紙的後面喊寶寶的乳名,然後從一側露出臉,同時說“喵——”,重複幾次後,觀察寶寶的眼神反應,寶寶會露出期待的眼神兒,看到你露出臉後開心的微笑或大笑。

    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和當時的場景靈活自創玩法。

    9-12個月

    方法一:

    在寶寶注視下,把寶寶感興趣的玩具用手絹蓋上,引導寶寶尋找。如果藏起來,記得露出一些破綻,比如故意露出玩具的一角,引導寶寶把玩具完整的拿出來。

    方法二:

    把寶寶熟悉的發聲玩具藏起來,記得聲音不要關上,讓寶寶循聲去尋找。

    方法三:

    寶寶會爬行後,可以把寶寶藏在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有意說,寶寶哪裡去了?然後找到寶寶,露出欣喜的表情。或者爸爸/媽媽藏起來,呼喚寶Bora找。

    一歲以後

    一歲以後逐漸減少示範和引導,僅僅用語言提示或讓寶寶自己創意,爸爸/媽媽作為配合者,和寶寶一起玩。

    躲貓貓遊戲看起來非常簡單,卻能促進寶寶視覺、聽覺、語言、運動、注意力、記憶和知覺等方面的發展,和寶寶一起玩時一定記得表情豐富、誇張,語言和肢體動作同時表達。

  • 2 # 樂學感統

    人類學科普著作《裸猿》一書中對孩子熱衷“躲貓貓”的這一行為做了解釋。書中認為“躲貓貓”是建立在安全基礎上的一種強烈刺激。這種行為一定是發生在幼兒熟悉的人之間的,無論是家庭成員還是同齡玩伴,這種行為是兒童對保護和安全的需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行為,且帶有一定的刺激性。

    當母親或者其他熟人遮住臉做出嚇唬嬰兒的行為,一開始他以為是危險的,正要哭泣,繼而發現這個人是熟悉的人,轉而變成微笑,由想要哭泣再到微笑的轉變過程綜合起來就轉變為大笑,幼兒哈哈大笑的行為是在告訴媽媽,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危險的,但是這並不真實。這樣的行為有助於孩子開展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探索。

    當孩子大一點,他喜歡上了自己來躲藏,不過他們的躲藏方式在我們看來有點幼稚,藏住小腦袋就等於藏好了。其實這是由於學齡前兒童還處於屬於絕對的“自我中心”階段,還未“去中心化”,不會有轉換視角的能力,無法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這些體現在像爭搶玩具、不被滿足就大哭、總是說不聽等情況。在“躲貓貓”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他們只從自己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認為自己看不到了,找的人也看不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戲曲流傳下來的曲譜有哪些型別呢?為何曲譜編纂者要批判與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