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
常發於3-12周齡雞(根據不同品種決定)。一般表現為:明顯的呼吸困難、咳嗽併發出異常音,食慾減退,消瘦死亡率20%-30%。出現混合感染後死亡率更高。本病容易與支原體混合感染,導致氣囊炎,病理變化可見氣囊增厚渾濁,囊腔內有乾酪樣滲出物。嚴重的常伴有肝周炎、心包炎和腹膜炎,又稱“三炎敗血症”。(圖1、典型的腹膜炎表現)
2、輸卵管炎、卵黃性腹膜炎
常發生於產蛋期母雞,表現為畸形蛋、軟皮蛋、沙殼蛋和破損蛋增多,蛋品質變差等,嚴重的甚至出現停產。剖檢可見:輸卵管壁增厚,管內出血,有異形卵阻塞。卵黃性腹膜炎多由輸卵管炎發展而來,當輸卵管發炎時,炎性產物使輸卵管腫脹,卵泡不能正常進入輸卵管而跌入腹膜腔內引發卵黃性腹膜炎。
(圖2、內積大量乾酪樣滲出物)
3、臍炎
一般發生於一周齡以內的雛雞。通常是使用已經感染的種蛋進行孵化,雞胚在出殼前死亡或者出殼後表現為大肚、臍孔腫大。剖檢可見:卵黃吸收差,卵囊充血,出血,卵黃液黏稠。本病很容易和雛雞沙門氏菌病混淆。
1、 垂直感染
大腸桿菌隨病雞的糞便排出,汙染蛋殼或從感染的卵巢、輸卵管等處進而侵入卵內。在孵育過程中,病菌使雞胚死亡或出殼發病和帶菌,這是該病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
2、 水平傳染
(1)呼吸道傳染
雞舍空氣中游離的大腸桿菌可隨雞齡的增長而增加,養殖戶如果平時不注重雞舍和環境的定期消毒工作,若養殖密度過大、雞舍通風不良、氨氣濃度高、灰塵增加等就會損傷雞的呼吸道黏膜。當雞吸入致病性菌株時就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進而又可能引發氣囊炎、心包炎、肝周炎、敗血症等。
(2)消化道傳染
飼料和水被汙染,大腸桿菌含量嚴重超標;或者飼料黴變後產生黴菌毒素(尤其是黃麴黴毒素和赭麴黴毒素)抑制了雞免疫系統的功能,加重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和後果。
3、 繼發與混合感染
(1)非傳染性因素
環境因素的改變,如氣候突變、飼養密度大、雞舍內溫溼度不合理、通風不良、缺氧、有毒有害氣體(如氨氣或硫化氫等)濃度過高、營養不良(如缺乏維生素A、E等)、飼養管理不當、應激過大等引起雞群抵抗力下降,從而造成大腸桿菌感染。
(2)傳染性因素
實際生產中常見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細菌、支原體或病毒) 出現混合感染的情況。一些疾病如沙門氏菌病、葡萄球菌、支原體、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等透過破壞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屏障,或者使免疫力下降,為大腸桿菌病的感染和繁殖創造條件,誘發或繼發大腸桿菌病。
4、藥物刺激
一些養殖戶治療大腸桿菌所用的藥物一成不變,這樣可能會破壞雞腸道內菌群的平衡,使得對藥物不敏感的致病菌快速繁殖,而且如果長期使用單一的抗菌型別的藥物,還可以造成細菌的耐藥性。
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採食減少或不食,離群呆立或蹲伏不動或跛行,個別雞出現關節腫大,雞冠萎縮,眼虹膜呈灰白色,視力減退或失明,羽毛松亂,肛門周圍羽毛粘有糞便,綠色或黃白色稀糞。剖檢可見:肝腫大,腸道粘膜出血和潰瘍,心包發炎以及腹腔積有腹水和卵黃。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判斷;確診需要實驗室檢查,可從病雞體內分離的細菌接種於麥康瓊脂培養基上,經18-24小時培養後可長出圓形、光滑隆起而溼潤的紅色菌落,可做出基本診斷。
1、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
常發於3-12周齡雞(根據不同品種決定)。一般表現為:明顯的呼吸困難、咳嗽併發出異常音,食慾減退,消瘦死亡率20%-30%。出現混合感染後死亡率更高。本病容易與支原體混合感染,導致氣囊炎,病理變化可見氣囊增厚渾濁,囊腔內有乾酪樣滲出物。嚴重的常伴有肝周炎、心包炎和腹膜炎,又稱“三炎敗血症”。(圖1、典型的腹膜炎表現)
2、輸卵管炎、卵黃性腹膜炎
常發生於產蛋期母雞,表現為畸形蛋、軟皮蛋、沙殼蛋和破損蛋增多,蛋品質變差等,嚴重的甚至出現停產。剖檢可見:輸卵管壁增厚,管內出血,有異形卵阻塞。卵黃性腹膜炎多由輸卵管炎發展而來,當輸卵管發炎時,炎性產物使輸卵管腫脹,卵泡不能正常進入輸卵管而跌入腹膜腔內引發卵黃性腹膜炎。
(圖2、內積大量乾酪樣滲出物)
3、臍炎
一般發生於一周齡以內的雛雞。通常是使用已經感染的種蛋進行孵化,雞胚在出殼前死亡或者出殼後表現為大肚、臍孔腫大。剖檢可見:卵黃吸收差,卵囊充血,出血,卵黃液黏稠。本病很容易和雛雞沙門氏菌病混淆。
二、發病原因1、 垂直感染
大腸桿菌隨病雞的糞便排出,汙染蛋殼或從感染的卵巢、輸卵管等處進而侵入卵內。在孵育過程中,病菌使雞胚死亡或出殼發病和帶菌,這是該病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
2、 水平傳染
(1)呼吸道傳染
雞舍空氣中游離的大腸桿菌可隨雞齡的增長而增加,養殖戶如果平時不注重雞舍和環境的定期消毒工作,若養殖密度過大、雞舍通風不良、氨氣濃度高、灰塵增加等就會損傷雞的呼吸道黏膜。當雞吸入致病性菌株時就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進而又可能引發氣囊炎、心包炎、肝周炎、敗血症等。
(2)消化道傳染
飼料和水被汙染,大腸桿菌含量嚴重超標;或者飼料黴變後產生黴菌毒素(尤其是黃麴黴毒素和赭麴黴毒素)抑制了雞免疫系統的功能,加重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和後果。
3、 繼發與混合感染
(1)非傳染性因素
環境因素的改變,如氣候突變、飼養密度大、雞舍內溫溼度不合理、通風不良、缺氧、有毒有害氣體(如氨氣或硫化氫等)濃度過高、營養不良(如缺乏維生素A、E等)、飼養管理不當、應激過大等引起雞群抵抗力下降,從而造成大腸桿菌感染。
(2)傳染性因素
實際生產中常見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細菌、支原體或病毒) 出現混合感染的情況。一些疾病如沙門氏菌病、葡萄球菌、支原體、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等透過破壞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屏障,或者使免疫力下降,為大腸桿菌病的感染和繁殖創造條件,誘發或繼發大腸桿菌病。
4、藥物刺激
一些養殖戶治療大腸桿菌所用的藥物一成不變,這樣可能會破壞雞腸道內菌群的平衡,使得對藥物不敏感的致病菌快速繁殖,而且如果長期使用單一的抗菌型別的藥物,還可以造成細菌的耐藥性。
三、診斷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採食減少或不食,離群呆立或蹲伏不動或跛行,個別雞出現關節腫大,雞冠萎縮,眼虹膜呈灰白色,視力減退或失明,羽毛松亂,肛門周圍羽毛粘有糞便,綠色或黃白色稀糞。剖檢可見:肝腫大,腸道粘膜出血和潰瘍,心包發炎以及腹腔積有腹水和卵黃。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判斷;確診需要實驗室檢查,可從病雞體內分離的細菌接種於麥康瓊脂培養基上,經18-24小時培養後可長出圓形、光滑隆起而溼潤的紅色菌落,可做出基本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