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92886654
-
2 # 演唯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知道最初的信件是怎樣的。
最早的時候,信是需要買的,郵遞員把信件送給你的時候,你就要把錢給郵遞員,相當於現在的貨到付款。這本來很正常,但是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有的信相關性不大,就像現在垃圾郵件一樣,他發給你了,我不買。那個時候不像現在電子郵件隨便發成本很低,那個時候是需要馬車送的,屬於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遊戲。所以很多人由於沒有錢,就不買這個信。有些人投機取巧,有一對很貧窮的夫婦,丈夫要遠行,他知道妻子買不起信,就約定好訊號,我給你寫信來,我在那個信封上畫個圈就是我平安到達,我現在狀況非常好,如果沒那個圈……,你就要想辦法來救我,看看信裡寫了什麼。郵遞員把信給她的時候看到一個圈,就不買了,所以英國郵政有許多這樣毫無價值的存貨。但是英國郵政付出了馬車費和郵遞員費,成本越來越高,這個信就越貴,造成惡性迴圈,很多人都買不起信,英國郵政就快垮掉了。
有一個英國的小學教師,他自己由於寫不起信,他發明了郵票,由寫信的人出錢,這樣一夜之間英國郵政就沒有無效存貨了,因為錢已經事先付了,由於沒有了無效存貨,他的運營效率就提高,成本就降低了,信的價格就越來越低,很多人就願意去寫信了。
改變了模式,讓瀕臨倒閉的英國郵政一下子復活起來,並且全世界都在用這個模式,將郵政演變成了具有金融屬性的工具了。
郵票的發明人名叫羅蘭·希爾,此人原本是英國鄉村的一位普通鄉紳,話說有一天他在散步時,看到一位郵遞員來到村裡,將一封遠方的來信交到了一位姑娘手上,誰知姑娘拿到信後,只在信封上掃了一眼就把它還給了郵遞員,乾脆地來了一句:“對不起,我沒錢付郵費。”
在郵票發明之前,郵政系統一直遵循著“收信人付款”的模式,寄一封信的價格是很貴的,即便在郵政系統發達的英國,稍遠一點的路程要上個十幾便士也是很稀鬆的事情,考慮到當時英國的物價四便士就能買一磅牛肉,手頭緊一點的人付不起郵資也很正常。
羅蘭·希爾見到此景後頓生憐憫之心,正當他要掏錢替姑娘買下這封千里家書時,卻被姑娘本人制止了。姑娘跟他解釋說,這封信是她在外謀生的未婚夫寄來的,由於家裡窮,她倆事先做了約定,在信封上做各種記號傳達資訊,比如十字就是報平安,圓圈就是已經找到了工作。姑娘見到這種信封后就不必付款買下,因為信封裡根本沒信。
聽了這番解釋,按照我們的思路,身為村裡的大善人,羅蘭·希爾充其量也就是感嘆一下不合理的高郵費、讚賞一下人民與郵政系統博弈時的“樸素智慧”。然而,羅蘭·希爾本人卻不這麼想,本著當時英國鄉紳特有的那種道德觀和思辨力,他認為姑娘的這種揩油行為正是造成郵資畸高的原因之一,必須創新制度堵住這一漏洞,正是從在信封上畫記號這一點獲得啟發,羅蘭·希爾想到了郵票的主意——只要寄信人在信封上貼上“郵票”,以示郵資已付,就不會再出現偷漏郵資的行為。故事講到這兒,你可能會跳起來大罵,羅蘭·希爾這個鬼點子,把草民跟體制博弈僅剩的那麼一點通道也給堵死了。
別急,羅蘭·希爾在發明郵票的同時,沒有忘記這個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維持郵政系統的良性運轉:在他的設想中,如果人人都不鑽空子,那麼郵資的價格就可以降低,等到郵資降到人人都能付得起的程度,問題不就解決了?所以,在郵票的設想背後,他又提出了一攬子改革方案,包括取消貴族和政府官員免費寄信特權等觸動既得利益的建議。按照羅蘭·希爾的計算,如果改革能夠全部進行,英國本土寄信郵資價格應該降到一便士,窮人寄不起信的情況將不復存在。
最初羅蘭·希爾將這個創意寫信告知了財政大臣,保守的財政大臣此時還在為郵政系統連年虧本發愁呢,一聽說讓郵資大幅降低,還要取消貴族免費特權,根本就沒理他。羅蘭·希爾索性將設想編成一本名為《郵政改革:重要性及實用性》的書,於1837年公開發表。最終,強大的輿論壓力讓英國政府不得不接受了這一方案,1840年,英國郵政改革開始,整個世界近代化的郵政之路就此鋪開,人類的交流與溝通開始踏上新的臺階。
從英國百年前這次成功的制度創新中能看到什麼呢?我們首先應當感嘆那時的英國有羅蘭·希爾這樣高素質的鄉紳,他們對於窮人的憐憫、對於良性秩序的追求以及對於國家的責任感,正是當年的英國稱雄世界的內在動力。我們也應羨慕英國當時開放的言論環境,正是這種自由的空氣,逼迫著政府沒有漏掉這個改革創意。當然,我們更要感謝英國政府的“愚笨”,如果當年的英國政府“聰明”到像如今的某些監管機構一樣,只從維護特權者利益角度出發,對外來的改革建議來個“取長棄短”,比如只用郵票而不降郵資,更不廢除貴族特權,那麼郵票只會以一個壓榨百姓的“鬼點子”的形象被載入史冊。
制度改革能否見效,有時不只取決於創意本身是否精妙,更要看其設計者、執行者是否能出於一顆真正的“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