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大國的崛起都伴隨著大規模的對外擴張。雖然,俄羅斯沒有沿大西洋海洋國家的優勢,但俄羅斯將視線轉向中亞北亞的廣袤地區。早在17世紀下半頁18世紀上半頁,俄國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於清政府西先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來獲得不少土地。1721年,彼得一世在北方戰爭大勝後,俄羅斯正式進入到帝國時代,並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19世紀上半頁,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在抵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有突出的表現,此後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此時,俄羅斯帝國已擁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世界級大國。
不過,到了19世紀下半頁,俄羅斯帝國卻逐漸走向了衰落。1853—1856年,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羅斯慘敗於英、法、奧斯曼帝國等,時任沙皇自殺身亡。自此,俄羅斯國力大衰,雖然俄透過一系列農奴改革措施,國力有了一定恢復,但此時卻遠遠被英法老牌殖民國家,甚至是後期只修德國超越。
俄羅斯領土的質量並不上乘,而且氣候酷寒,要不是在技術的進步下,這廣袤之地也沒多少開發潛力。但是,一旦在技術的加持下,俄羅斯憑藉龐大的體量優勢,其地緣實力也就逐步釋放出來。所以,在19世紀中前期,俄羅斯可以發展成為Continental第一強國。
大家都知道,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頁的英國。到了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技術成功已進入到成熟偶記階段,推動了歐洲列強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
不過,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俄羅斯卻犯了難,大有船大難掉頭的困局。
在農耕文明時期,一個國家有多少可用於農耕種植業的土地面積,就能決定這個國家的國力。俄羅斯憑藉驚人的體量優勢,而獲得了足夠的財富積累。就算俄羅斯的土地質量不佳,氣候惡劣,但規模優勢足以在與其它國家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過,進入到工業時代,可耕土地的多少不再是評判標準,而變為工業產能。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集中分佈的工業生產鏈才是首選之地。
俄羅斯雖然地大物博,可用於工業開發的區域很多,但這些工礦區並不是聚攏的,而是分散的,換句話說工業規模非常有限。用通俗點的話來形容的話,就好比小作坊很多,可是大公司卻沒有幾家,兩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毋庸置疑。而且,俄羅斯的工業發展質量也落後於其它列強國家。這些使得俄羅斯在工業化轉型初期落後於其它列強的原因。
另外,工業時代運輸工具的變化也對俄羅斯的轉型有很大影響。
工業時代前,傳統交通工具主要依靠木製帆船和馬車,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差。
工業時代後,機械輪船也在19世紀中期走向成熟,逐漸成為海上主流交通運輸工具。比傳統輪船承載量大、動力足、抗風浪能力強,耐用性高,同時,也加強了與殖民地間的關係,從而推動了英法等老牌國家國力的大幅度提升。
陸路交通工具火車的出現,也改善了大陸國家的運輸條件,俄羅斯沒有海洋優勢,不能大規模用機械輪船,但火車的作用也很大。不過,鐵路運輸與海運運輸畢竟不一樣。
首先,一條鐵路線所能承載的運力比不上海運。其次,鐵路運輸的成本更高,要有火車,鐵路軌道,以及各種高昂的維護成本。而海運的成本更多的花在輪船上,在航路的開發和維護成本很低。
這就是說,陸上鐵路運輸的成本會高於海運,俄羅斯本身的運輸條件比起其他國家劣勢已顯。更何況俄羅斯的環境惡劣,更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打造和維護鐵路線,同時還得有相關的技術支援。
同時,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可開發區域呈點狀分佈,並且成規模的區域並不多。這就是說鐵路路線能帶來的收益,可能還不夠去貼補修建與維護的成本。這也就是在當今,俄羅斯還是隻有西伯利亞鐵路一條國家地緣主軸,而這條主軸線路還是1904年才正式開通。
這些共同導致了俄羅斯難以大規模推廣鐵路交通網路。
以上因素共同導致了在19世紀中後期,發展速度落後於英法等老牌殖民地,甚至,他們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曾經稱雄Continental一時的俄羅斯帝國,因自身環境,以及技術發展的階段性侷限,只能在歐洲列強紛紛工業化道路上被甩在了後頭。
雖然,俄羅斯的領地依舊很大,到一戰前,已達到了2000多萬平方公里。不過,自19世紀中後期的頹勢顯現之後,俄羅斯在數十載裡顯得病懨懨狀。當然,有病就得治,不然就只能被宣判死亡。而俄羅斯為了治病,也是大刀闊斧,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俄羅斯歷史轉折點。正是這場革命,人類文明史上不僅出現了無產階級政權,同時,還推動了俄羅斯文明史進入到巔峰時期,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超級大國蘇聯的繁盛。
那麼,為什麼紅色政權會最先出現在俄羅斯呢?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大國的崛起都伴隨著大規模的對外擴張。雖然,俄羅斯沒有沿大西洋海洋國家的優勢,但俄羅斯將視線轉向中亞北亞的廣袤地區。早在17世紀下半頁18世紀上半頁,俄國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於清政府西先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來獲得不少土地。1721年,彼得一世在北方戰爭大勝後,俄羅斯正式進入到帝國時代,並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19世紀上半頁,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在抵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有突出的表現,此後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此時,俄羅斯帝國已擁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世界級大國。
不過,到了19世紀下半頁,俄羅斯帝國卻逐漸走向了衰落。1853—1856年,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羅斯慘敗於英、法、奧斯曼帝國等,時任沙皇自殺身亡。自此,俄羅斯國力大衰,雖然俄透過一系列農奴改革措施,國力有了一定恢復,但此時卻遠遠被英法老牌殖民國家,甚至是後期只修德國超越。
俄羅斯領土的質量並不上乘,而且氣候酷寒,要不是在技術的進步下,這廣袤之地也沒多少開發潛力。但是,一旦在技術的加持下,俄羅斯憑藉龐大的體量優勢,其地緣實力也就逐步釋放出來。所以,在19世紀中前期,俄羅斯可以發展成為Continental第一強國。
大家都知道,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頁的英國。到了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技術成功已進入到成熟偶記階段,推動了歐洲列強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
不過,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俄羅斯卻犯了難,大有船大難掉頭的困局。
在農耕文明時期,一個國家有多少可用於農耕種植業的土地面積,就能決定這個國家的國力。俄羅斯憑藉驚人的體量優勢,而獲得了足夠的財富積累。就算俄羅斯的土地質量不佳,氣候惡劣,但規模優勢足以在與其它國家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過,進入到工業時代,可耕土地的多少不再是評判標準,而變為工業產能。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集中分佈的工業生產鏈才是首選之地。
俄羅斯雖然地大物博,可用於工業開發的區域很多,但這些工礦區並不是聚攏的,而是分散的,換句話說工業規模非常有限。用通俗點的話來形容的話,就好比小作坊很多,可是大公司卻沒有幾家,兩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毋庸置疑。而且,俄羅斯的工業發展質量也落後於其它列強國家。這些使得俄羅斯在工業化轉型初期落後於其它列強的原因。
另外,工業時代運輸工具的變化也對俄羅斯的轉型有很大影響。
工業時代前,傳統交通工具主要依靠木製帆船和馬車,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差。
工業時代後,機械輪船也在19世紀中期走向成熟,逐漸成為海上主流交通運輸工具。比傳統輪船承載量大、動力足、抗風浪能力強,耐用性高,同時,也加強了與殖民地間的關係,從而推動了英法等老牌國家國力的大幅度提升。
陸路交通工具火車的出現,也改善了大陸國家的運輸條件,俄羅斯沒有海洋優勢,不能大規模用機械輪船,但火車的作用也很大。不過,鐵路運輸與海運運輸畢竟不一樣。
首先,一條鐵路線所能承載的運力比不上海運。其次,鐵路運輸的成本更高,要有火車,鐵路軌道,以及各種高昂的維護成本。而海運的成本更多的花在輪船上,在航路的開發和維護成本很低。
這就是說,陸上鐵路運輸的成本會高於海運,俄羅斯本身的運輸條件比起其他國家劣勢已顯。更何況俄羅斯的環境惡劣,更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打造和維護鐵路線,同時還得有相關的技術支援。
同時,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可開發區域呈點狀分佈,並且成規模的區域並不多。這就是說鐵路路線能帶來的收益,可能還不夠去貼補修建與維護的成本。這也就是在當今,俄羅斯還是隻有西伯利亞鐵路一條國家地緣主軸,而這條主軸線路還是1904年才正式開通。
這些共同導致了俄羅斯難以大規模推廣鐵路交通網路。
以上因素共同導致了在19世紀中後期,發展速度落後於英法等老牌殖民地,甚至,他們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曾經稱雄Continental一時的俄羅斯帝國,因自身環境,以及技術發展的階段性侷限,只能在歐洲列強紛紛工業化道路上被甩在了後頭。
雖然,俄羅斯的領地依舊很大,到一戰前,已達到了2000多萬平方公里。不過,自19世紀中後期的頹勢顯現之後,俄羅斯在數十載裡顯得病懨懨狀。當然,有病就得治,不然就只能被宣判死亡。而俄羅斯為了治病,也是大刀闊斧,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俄羅斯歷史轉折點。正是這場革命,人類文明史上不僅出現了無產階級政權,同時,還推動了俄羅斯文明史進入到巔峰時期,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超級大國蘇聯的繁盛。
那麼,為什麼紅色政權會最先出現在俄羅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