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朱棣在發動了所謂的“靖難之役”,向朱允炆發難,奪取了天下後。為什麼要把明太祖朱元璋所封的守邊禦寇之“塞王”盡數內遷,並將漠南衛所逐漸撤銷?這有兩個原因。

    ①防患朱棣從自己是以鎮守塞上的藩王,起兵南佂取得了皇位的經歷出發,為了防止日後再出現另一個“朱棣”來“靖”自己後人的“難”。才會將那些塞王們的兵權奪去,並遷回內地“恩養”起來的!此舉很成功,它確實令大明朝再沒出現過第二個叛亂成功的藩王!

    ②酬功朱棣是在以自己手下屈指可數的所謂“燕軍”去同擁有全天下兵力的,朱允炆的政府軍相對抗的!在實力懸殊之下,朱棣只好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包括投靠大明的漠南蒙古人的力量——"朵顏三衛″即是在此時效忠於朱棣的!朱棣取得了天下後,為了酬謝其功,便於其遊牧,就將開平等衛的駐軍南撤至長城一線,而將漠南一線的防禦任務交給了他們來負責。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明朝都城由南京遷到了北京,明朝對於北部邊疆的防禦體系己經成熟了——長城以北有“親明蒙古人”負責防衛,因此撤銷了衛所。加之長城本身也是一條防線,且明朝又沿著長城設立了“九邊”重鎮。而“天子守國門”,又便於居中排程。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賦予那些藩王以守塞的責任(而且還會對中央產生威脅)。將他們內遷也在情理之中!

  • 2 # 小張敘歷史

    因為明朝只能有一個統治者,那就是朱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初,可是煞費苦心,元朝殘羹還未清理,國家就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東南沿海又有日本倭寇的騷擾,還有朝野內外政治不穩,因而開始一系列的改革,加大了中央集權制度,基本效仿了周朝時期的郡縣制和分封制,先後分封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來邊守明朝邊境,故為塞王。

    起初這些塞王的權力很大,可以調動地方軍隊,可以使喚東西,但自從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就開始加快了削藩的行動,這使得朱棣不得不提前開始聯絡各方塞王來打這場“反擊戰”。而在朱允炆心中早已有了削藩的計劃,再加上翰林學士“黃子澄”對剛上位的建文帝提的一番建議,這使得削藩的計劃加快了腳步,就是因為太急於求成,使得各地的塞王紛紛想要起兵反抗,而朱棣由於在鎮守邊境時,屢下戰功,這使得他在塞王中實力是最強的一個,也是威望最高的一個,所以在建文帝實施削藩計劃時,朱棣就已開始有了造反的打算。

    當然在削藩進行的火熱朝天的時候,燕王朱棣,卻在慢慢的積攢兵力,軍隊一天比一天壯大,而建文帝也只能乾著急,卻找不到理由抓朱棣,這讓削藩的程序變得緩慢了起來。

    但最後這場謀反之戰還是開打了,這一打就是三年,隨著戰爭的時間的延長,朝廷開始慢慢變為頹勢,開始兵力不足,糧食短缺,再加上指揮不當的這些原因,朱棣開始逐漸的佔據上風,直至最後朝內許多將領開始紛紛投降,這一情況直接開始影響戰局的走勢。

    終於到了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過江直逼南京城下,一路殺了到城門口。這時的建文帝才知道自己已經無路可走了。都打到家門口了,還能怎麼反抗?要麼自殺,要麼投降乖乖的做個塞王,但現在擺在朱允炆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自殺。

    就這樣在朱棣殺進皇宮時,只見到皇宮內外燃起了熊熊大火,最後在皇宮燒過的灰燼中找到了幾具屍體,但早已燒的面目全非,完全分辨不出是誰。建文帝失蹤了,據太監所說,這是皇帝的屍體。這一段戰爭最後也被掩飾說是“靖難”之役。

    朱棣登位後,在位期間,取消了建文帝在政期間所有一系列的改革,而開始繼續實行著朱元璋的徒富民政策,而且自遷都於北京之後,加重了對北方的控制權,以表明立足於北方,之後也爭取跟蒙古人建立友好關係,。在北方的邊防中,自登位以來,先後五次率兵北征,也算是真正意義上鞏固了北方。

    在永樂初期時,朱棣重新恢復了,周、齊、代、岷等諸親王舊封,同年又將吳王,也就是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而廢為庶人,軟禁到了鳳陽。為了更加鞏固皇權,又開始繼續實行削藩,齊、代、岷,又開始遭到削奪。

    讓寧王也就是朱權,撤守邊境,大兵在握的寧王只能乖乖的交出兵權。

    遼王從廣寧前往湖北荊州。

    韓王從開原遷到平涼。

    之後又讓谷王回遷至長沙,也遭到了朱棣的“優待”,那就是被貶為庶人。

    以及齊王,就連帶家屬也最後被貶為成庶人。

    朱棣在削藩這方面真的是要比那文弱的建文帝靠譜,該狠的時候狠,該穩的時候也不衝動。在朱棣眼裡皇權只能最大,其他什麼的藩王,都不應該有地方管事的權力,要集權於一身,不管當初對你說過的什麼好話,承諾也好,都是死,現在我是皇帝了,你們都應該聽我的,我想這才是朱棣想要達到的目的。

    我覺得這就是朱棣遷回漠南塞王諸衛遷回內地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地方的茶文化比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