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一個小書蟲
-
2 # 東方白林
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區別很難說清。因為一元論的理論,也有二元論的邏輯推理,二元論的認識也會回到一元論的理論上去。
我的分類是這樣的:以神為創世說的理論為一元論;近代哲學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理論叫二元論。從笛卡爾的我思即我在;到康德的不是觀念符合物件,而是物件符合觀念。從盧俊的人生需要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中;到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所確立的對立統一。唯心論與唯物論之爭,都包括在二元論的範圍之內。
儘管唯心論有時也時常把自己歸為有神論;而唯物論也把自己歸位本體論的一元論。但我還是把它們稱為二元論。因為他們在論述事物的時候總是從兩個點上對事物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辯。對立統一,一分為二是他們看事物的特徵。
也可以說現代認識論就是二元論的黃金市場。其霸主地位是任何理論也無法撼動的。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二元論,為什麼會主導世界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類對思辯和邏輯推理的迷信。也可以說,邏輯推理和思辯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人類相信科學,經過邏輯推理,不是科學的哲學就和科學聯絡在一起。自從尼采上帝死了的呼聲發出後,人類理性的重視科學邁上了新的臺階。時至今日,一元論和二元論為什麼還能主導人類的認識,不能退出歷史舞臺呢?我們應該客觀的找出原因,它們的科學依據是什麼呢?既然我們相信科學,那我們就用數學的形式探討一下。
哲學說到底,就是認識論,也就是對宇宙持怎樣的看法?請看太極圖,我認為,一元論的認識方法可為1乘1=1,二元論的認識方法為1+1=2。
自從人類有史以來,神創世的一元論始終大有市場,帶有濃厚科學色彩的相對論,也幾乎把人類帶進了只有神才能完成的宇宙天體傑作。
1乘1=1,如果我們把第一個1比做陰,那麼第二個1就是陽,等出來的1就是它們的後代。人類相信數學,是因為很多人相信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科學。那麼神學等同於科學嗎?當然不能。大千世界,鬼斧神工,生命的多樣性必然讓我們找出一般規律。人類的歷史當然是經驗的積累過程。當時間,距離和力等這些變數變化時,1=1乘1,就成了不等式。如這個1是時間時,1年=1年乘1年,一年等於12個月顯然12個月不=12乘12個月根據這個不等式,古人類推出了神的存在,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提出了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神話
-
3 # 碧伶居士
用哲學方法解釋聽著費勁,就說白話兒吧。
我們總講大是大非。從小聽大人教的就是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等等這樣一組組相互對立的標準,長大後我們就是按照這樣的標準去判定周圍的事物。我們看問題如果不是對,那就一定是錯,如果不是好,就一定是壞,所以,我們才提倡“凡事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事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如果你的一生建立起來的是這樣的世界觀,那就是一元論思想,你只會沿著一條直線向兩端走,而不知道世界是多極的。
二元論是怎麼回事呢?就是當你長大後,經歷過許多事以後,突然會發現許多事情並不是“是非、對錯”那麼簡單,你會發現在好與壞,善與惡之間還存在許多節點,並不是用兩個極端概念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很多事情即不好也不壞,更談不上對與錯,某件事情看起來,可能既不是“是”,也不是“非”,即談不上是“善”,更說不上是“惡”。
其實天下大多數時候,事物都是模糊的,沒有那麼清楚的界限,往更深層次說,有的時候,是非、善惡是同體的,是糾結在一起的。
當你大致清楚了以上的描述後,反過頭來再看看走過的路,會突然發現過去的許多糾結就是因為用一元論的模式去看問題造成的。
為了更真實的觀察生活,多開啟一些視角吧,這樣,人生會更精彩。
回覆列表
一元論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實體的觀點。
我們通常所說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比如洛克認為實體是物質,他則是唯物主義一元論,貝克萊認為實體是精神,他則是唯心主義一元論。
二元論認為,存在兩種獨立的,不可通約的實體,如身於心,觀念的精神世界和可見的物質世界,或者善與惡的力量,。
笛卡爾是典型的二元論者,笛卡爾是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我思考,我懷疑這件事不可懷疑,是真實的。
笛卡爾認為有兩種實體,心靈與身體。
笛卡爾的二元論有個需要解決個問題,就是心靈和身體兩種實體的相互作用,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心靈和身體並不是不同的實體,而是同一實體的不同部分。所以斯賓諾莎是個一元論者。
萊布尼茨同意笛卡爾的觀點,身體和心靈是不同的實體,也同意斯賓諾莎的觀點,他們無法相互作用,萊布尼茨提出了存在著許多實體的世界,這些實體是非物質的,萊布尼茨稱它為“單子”。他是個多元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