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邵講書
-
2 # 下品
民為貴,為什麼首先講民。
首先民眾是組成國家的基礎,沒有民眾,就沒有國家。
其次沒有民心,眾人心不在一處,那就是一盤散沙,這也不叫一個國家。
然後這個國家的民眾如果過的不好,那麼很容易造成怨憤,國家也很難存。
所以民為貴,排在第一位。
其次社稷。社稷是什麼,社稷是國家的象徵,是一個集體,是軍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是一種穩固的組織結構,是中央與地方,是統治穩固的象徵。
只有國家繁榮穩固,君民才能同享太平,共同奔好日子。如果國家動盪,政局不穩,軍事威脅存在,那麼大家很難安靜的過好日子。所以社稷次之。
最後是君,君是國家的代表,是民的統治者,看起來大權在握。但是古往今來我們可以發現,沒有皇帝,我們可以過的下去,但是沒有百姓,沒有國家,我們就苦難深重。政權的代言人君可以換,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是國家與民別無選擇。
所以孟子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3 # 華滄海一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下》,大意是說:一個國家中百姓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國家,最後才是為百姓服務的君主。這句話體現了民本主義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一種體現。
1.民為邦本,能夠左右一個國家興亡的,既不是紫袍金帶的王公貴族,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千千萬萬個普通百姓。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可以創造歷史,擁立明君,使國家繁榮昌盛;也可以改朝換代,驅逐暴君。因此,國君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必須認識到百姓的重要作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所以說“民為貴”。
2.不僅孟子認識到了百姓的重要作用,提倡民本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同樣這樣認為。他把百姓和君主的關係比喻為水與舟的關係:“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因為他認識到了百姓的重要作用,才開創了盛唐的繁榮局面,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3.民本思想不僅是古代君主所需遵從的,在現代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可以說它是貫穿了中國文化精神的一條紅線。毛主席說“為人民服務”,習主席說“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我們的領導人都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日子而努力奮鬥,而把自己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公僕。這不正是民本主義思想的體現嗎?
-
4 # 夜會故事
孟子是孔子的徒弟,推崇儒家文化,其內涵尤其是中庸之道也一直影響至今。從孔孟推崇私學、有教無類等教育舉措和理念就能看出來,他們把普通人民大眾看的很重了。
孟子認為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很好的運營,首要關係在於這個國家的百姓,而不是這個國家的君主。只有民眾能夠安康、幸福的生活,那麼國家的發展定是安定平穩的。參照一下大唐盛世那個時期,民眾生活富庶,可以做到夜不閉戶、百朝覲見。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百姓能夠滿足地生活,社會才會安定,國家便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君主在百姓和社稷在國家發展中處於最後地位,不得不否認的是君主的決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也起著較大作用,但是,詳情可以參考一下美國。雖然美國有總統,有著權利,但是對於國家政權、經濟運營影響不大。而且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每一任帝王身後都有類似今天的內閣或者參謀、智囊團 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至高無上的皇權了。
相信已經剖析的非常清楚了,同學們,加油啊!
-
5 # 耕讀翁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是第一位的,國家次之,君主靠後。這是因為,人太多了,各有私利,就會有很多矛盾,為了生存他們才立下規矩,結伴生活,這樣就形成了國家,有了國家就須要一個管理者,才有了君王。也就是說,國家是民眾建立的,有了國家才須要一個管理者,也就是君,或者稱皇帝、總統、或主席之類的。這樣輕重關係都很明確了,可見民眾才是君王的代表。
但在古代,這種真正的道理一直不能被統治者所接受,看看歷史上無數昏君,最終被推翻,身敗名裂,這就說明,民眾的地位不但在君之上,也在國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國的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孟子強調‘民為重,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來防止有些政客借國家的名義來侵害人民的利益,真正的好君王是懂的這個道理的,是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們會認真的聽從民眾的意願,接受民眾的監督,關心民眾的疾苦,與民同樂的。
-
6 # 專捅猴山
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和孟子基本同時代的趙威後一個女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回覆列表
孟子盡心上的話,古代社會的基礎是農民,只要保證農民的基本生存和生命權,這個國家就能存活,如果還能開啟底層人民上升通道,那這個國家就能雄霸一方了,君主是一個國家的集體利益的代言人,代言人可以被底層人民換掉。中國改朝換代不知多少次了,民眾都有光腳不怕穿鞋的說法,肯定是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