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答:這個問題我真的回答不了!一點兒都不撒謊,一般人都回答不了或者回答錯誤,因為這類問題的客觀因素有很多時候是要大於主觀因素的,至少是匹敵的!不是個人意志能力綜合素質能完全決定的東西,即使是非常出色的君王也不能做到正確,非常迂腐的君王也可以做到正確!其中一項,例如:如何運用某個謀士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等等的正確和錯誤的見解就得一萬字……

    我只能依據我的認知利用《三國演義》的事例告訴大家誰回答的好?誰回答的不好:我認為回答不好的人中有——董卓、諸葛亮、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于禁、劉璋、關羽、劉封;回答的一般的有——劉備、劉焉、黃祖、許貢、韓玄、孫策、夏侯淵、姜維;回答的比較好的有——劉表、孫權、曹洪、司馬懿、曹仁、諸葛恪、陸遜;回答的好的有——劉禪!曹操!張繡!

    對於司馬昭、司馬師而言一般般,司馬炎前期是比較好的,中後期就慘了,特別是賈充賈南風的運用,都是非常失敗的。

    回答不了了……

  • 2 # 大飛熊騎士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君主和謀臣意見相左,結果有三種。一種是用,一種是君主置之不用,再一種是君主“惱羞成怒”,謀士就危險了。比如袁紹這種愛面子,剛愎自用的君主。

    (剛愎自用的袁紹)

    君主的角度。

    (曹操和他的重要謀士郭嘉)

    從君主的角度,謀士是輔助君主決策和行為的,因為人無完人,君主有時候容易陷入眼前局勢裡,不容易把自己抽身出來,就忘了戰略全域性視角。所以,謀士們的策略,還是要重視,再根據形式來判斷。有時候選擇一種策略,是要冒風險的,但是一旦對了就是對了。

    即使君主不同意謀士的意見,也不應該“惱羞成怒”。這會閉塞言路,寒了有才之士的心,袁紹就是如此,因此荀彧,郭嘉都離開了。再比如夷陵之戰,諸葛亮和趙雲都勸過劉備,但是劉備除了置之不用,並沒有不再信任他們的意思,因此二人鞠躬盡瘁,依然忠於蜀漢。

    謀士的角度

    當然,謀士開啟君主的方式,也是要講究的,這是考驗謀士的情商和智商。比如,曹操問賈詡最敏感的問題“即位人選”,這種問題一旦沒處理好,要引起“猜疑”很容易。於是,賈詡不正面回答,只是“想起劉景升故事”,曹操不但不“猜疑”,還大笑的聽進去了,因此曹丕太子位穩固。

    再舉個有趣的例子,劉備定蜀後,就下了道不許釀酒的命令,意在節省糧食。這道命令的不合理處就是家中有“釀酒之物”就算是觸犯了法令。劉備的謀士簡雍,一次和劉備逛街,突然指著前面的男女,對劉備說,他們要行“淫慾之罪”,應該抓了。劉備莫名其妙問“為何?”簡雍說,他們身上有作案的“工具”,這不是和“禁酒法令”一樣。劉備哈哈大笑,於是廢止這法令。

    (君臣典範,諸葛亮)

    君主和謀士的意見總是有矛盾的地方,對於君主應該弘雅大量,對於謀士再說,要注意提出的形式和環境,才能事半功倍。

  • 3 # 歷史春秋網

    古代君王打天下,不但需要有武將幫他開疆拓土,更需要有謀士幫他出謀劃策。而且,謀士不會只有一個,而會有若干個。比如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謀士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孫乾、簡雍等人,孫權手下除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外,還有張昭、張紘、顧雍、孫韶、駱統、薛綜、嚴畯、虞翻、濮陽興、諸葛瑾、步騭、程秉、陸績、闞澤、張溫、陸瑁、陸凱、諸葛恪等謀士,而曹操手下更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最著名的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等。這些謀士,實際上便是君王的智囊團,在面臨決策時,各人抒發各人的見解。英明的君王,善於採納他認為正確的見解,而暫時否定他認為不正確、不恰當的見解。所謂家有千古,主事一人。正確的決策,不會是民主的辦法,少數服從多數,而主要取決於君王的智慧。由他一言定乾坤。

    所以歷史上凡是著名的君王,都是善於一言定乾坤的明君,而不善於採納謀士意見的君王,則成為昏庸之君。能不能打天下成功,在於謀士之略,更在於君王之明。歷史上著名的君王,劉邦、曹操、楊堅、李淵、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皇太極等人。而昏王更是不計其數。其中我們熟悉的三國時期袁紹,就是一個不明是非的人。官渡之戰前,手下謀士意見相反,他恰恰採納了不正確的意見,失敗後又殺害了持正確意見的田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英文0-12-20都有獨特的單詞對應,而20到100甚至更多數字,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組合拼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