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顯滼
-
2 # 真實文字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危機,使當時社會陷入大蕭條境地。使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主要特點是:時間長,範圍廣,破壞性大,影響程度深。
對資本家傾倒商品這件事來說有兩種情況:
(1)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消費動力不足。所以,企業為了保持產品的一定價格(價格在自由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是供給兩方的供求關係決定的,所以當產品氾濫時,價格就會直瀉千里,遠遠低於生產成本),只有控制市場的產品供給,所以銷燬產品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2)因為產品價格的下跌,使得產品加上運輸等其他成本後成本更高,所以生產製造尚寧肯把貨壓在本地倉庫裡或者銷燬,也不能將他們運輸到各個市場上,以減少他們的損失。
大家其實可以發現一個比較奇葩的現象,就是由於經濟蕭條,奶牛養殖業出現了相對過剩的狀況,可是在政府出臺保護措施之後,過剩現象不但沒有消除,反倒愈演愈烈。政府不得不越來越多的花錢,來維持這種愈演愈烈的過剩。
美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犯過很多的錯誤。美國雖然是市場經濟的代表,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的政府就一定能制定完全符合經濟規律的政策,他們也犯了很多“好心辦壞事”的錯誤。
-
3 # 根號三zz
資本是趨利的,用最簡單的說法,當年的美國正處於1929年經濟危機,同時產品有大量過剩(窮人買不起,富人的使用量有一定的限度),那怎麼處理呢?資本家的做法就是大量的銷燬,即大量的牛奶,麵包被扔進河裡,以此來減輕產能的過剩,將這些產品的價格保持在原有水平,以此來保持他們的利益。
-
4 # 三星評論員
經濟的基本規律是由供求關係決定
由於產品過剩,導致單品價值低,只有消滅過剩產品才能保持價格
所以消滅成了手段
實際為保護資本家的商品價值體系及利益
-
5 # 廣雅君觀世界
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中,資本家將大量所謂“過剩”商品倒掉。例如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由於農業資本家倒掉大量“過剩”牛奶,密西西比河一度成為了“銀河”。實際上當時社會上大多數貧困的人們根本就沒有牛奶消費,所謂的商品“過剩”根本不是因為商品多得老百姓用不完了,而只是商品出現了相對過剩,即社會生產出來的產品大大超過了消費者(主要是普通的貧苦老百姓)的實際購買力,因為貧苦老百姓的收入實在太低了,那些商品大夥實在買不起啊!
在商品出現相對過剩的情況下,資本家如果將“過剩”水平以低於成本價的價格賣出來救濟窮人,或者免費提供給窮人度日,那麼就無法實現利用商品來獲取超級利潤的目標,這對於唯利是圖的資本家來說是萬萬不能的事情。對於資本家來說,這些商品必須保持在一個高價位上,他們才可能獲得利潤。至於說窮人消費不起這些商品而餓死,那才不是他們該管的事呢。而將“過剩”商品倒掉後,市場上該型別商品數量少了,價格才可能回升,資本家獲得高利潤才有可能實現,而且他們還可以向國家申請“產品損失補貼”呢。
在這種情況下,讓人匪夷所思的怪現象很自然地就產生了:一方面廣大貧苦人民忍飢挨餓;另一方面大量的牛奶被倒到河裡、海里,大量玉米、土豆、西紅柿等爛在地裡卻無人收拾!某些人唯利是圖的骯髒本性在此得到了徹底的展現。
回覆列表
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資本家採取廢掉部分商品。是一種避免惡性競爭,導致物賤傷工。透過主動操縱市場,把風險轉嫁給社會,來拯救製造業的行為。從而保護資本家投資的產業,不會破產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