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聰聰的農家事
-
2 # 看別人故事想自己人生
根據你的情況,牛犢不吃奶,你需要諮詢獸醫,而不是來這個網站諮詢 你可以儘快去獸醫站去給牛犢檢查一下,確定病因,然後再治療,以免症狀加重
牛犢才會自己吃奶,方法是:第一次餵奶時,一手提桶,另一手食指和中指蘸點奶放入牛犢口中讓其吮吸,逐漸提高奶桶,直到牛犢嘴能接觸到牛奶
黴玉米產生大量的黃麴黴菌,其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臟,它對所有動物的肝臟都是原發性毒,可在肝臟、膽囊、胰腺、尿道以及胃中導致腫瘤和致癌等。,食用過後會引起中毒症狀。妊娠母牛有時發生早產或排出死胎等。
黃麴黴毒素及其危害 梅雨季節,江南水鄉,我們常能看到黴變的食物,如大米、花生、玉米等,也許你以為那不過是大自然新陳代謝的一個正常現象罷了,我們何須去驚擾它?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這些黴變的食物中卻蘊藏著劇毒物質——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AF)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在英格蘭由於當時稱為火雞X病的一種新疾病而死了十萬多隻雛火雞,這些火雞的突發性死亡被確認與從巴西進口花生粕有關,這些花生粕被一種來自真菌的有毒物質汙染。經研究,這些有毒物質是黃麴黴菌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菌的代謝產物(肝毒素),是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中文名為二呋喃香豆素。目前已經鑑定出來的黃麴黴毒素有12種,包括B1、B2 、G1、G2、M1、M2、P1、Q1、H1、GM、B2α和毒醇。主要黃麴黴毒素有四種:B1、B2 、G1和G2。 黃麴黴毒素中,黃麴黴毒素B1(AFB1)毒性最強,有兩種代謝產物M1和M2。AFB1主要存在於農產品、動物飼料、中藥等產品中。黃麴黴毒素M1是動物攝入黃麴黴毒素B1後在體內經羥基化代謝的產物,一部分從尿和乳汁排出,一部分存在於動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類、腎、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為常見。黃麴黴毒素M1的毒性和致癌性與黃麴黴毒素B1的基本相似。 黃麴黴毒素具有以下物理性質: 1.耐熱:烹調加工破壞很少,280℃裂解; 2..氫氧化鈉可破壞; 3.易溶於有機溶劑:如植物油、氯仿、甲醇等。 黃麴黴毒素在玉米、花生、棉花種子、乾果中常能檢測到,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家庭自制發酵食品也能檢出黃麴黴毒素,尤其是高溫高溼地區的糧油及製品中檢出率更高。 日常生活中,食品中黃麴黴毒素超標的現象並不罕見。 據《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7月23日報道,廣州市工商局網站公佈了2012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環節乳製品及含乳食品抽樣檢驗情況,光明、南山等多個品牌齊登“黑榜”,南山嬰幼兒奶粉則被檢出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M1超標。對此,相關負責人的解釋為:奶粉中黃麴黴毒素的產生主要是牛奶飼料發生黴變導致。 黃麴黴毒素是劇毒物質,,其毒性相當於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黃麴黴毒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致癌物質,其致癌力是奶油黃的900倍,比二甲基亞硝胺誘發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並芘大4000倍。國際癌症研究所將黃麴黴毒素確定為一級人類致癌物。中國對黃麴黴毒素的最大允許量有嚴格規定,玉米、花生及其製品為20微克/公斤,大米和食用油脂(花生油除外)為10微克/公斤,其他糧食、豆類和發酵食品為5微克/公斤,醬油和醋為5微克/公斤,嬰兒代乳品為0微克/公斤,牛乳及其製品中黃麴黴毒素不得超過0.5微克/公斤。 黃麴黴毒素具有肝臟毒性,對肝臟具有特殊親和性並有致癌作用。它主要強烈抑制肝臟細胞中RNA的合成,破壞DNA的模板作用,阻止和影響蛋白質、脂肪、線粒體、和酶等的合成和代謝,干擾動物的肝功能,導致突變、癌症及肝壞死。同時,飼料中的毒素可以蓄積在動物肝臟、腎臟和肌肉組織中,人食物後可引起慢性中毒。 黃麴黴毒素的中毒症狀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1.急性和亞急性中毒:短時間攝入黃麴黴毒素量較大,迅速造成肝細胞變性、壞死、出血及膽管增生,在幾天或幾十天死亡。 2.慢性中毒:持續攝入一定量的黃麴黴毒素,使肝臟出現慢性損傷,生長緩慢、體重減輕,肝功能降低,出現肝硬化。在幾周或幾十周後死亡。 3.致癌性:黃麴黴毒素導致的癌症主要是肝癌。 人類接觸黃麴黴毒素的主要來源是汙染的食物,有兩種透過膳食可以攝入:途徑一是由受黃麴黴毒素(主要為B1)汙染的植物性食物攝入。途徑二是經飼料而進入奶或乳製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黃麴黴毒素(主要為M1)。 預防黃麴黴毒素引起的中毒,可採取如下措施: 1.防黴:防蟲、防倒伏;及時排除黴變糧食;合理保藏(保藏:低溫、除溼、通風、除氧)。 2.去毒:挑選黴粒(花生仁、玉米粒);碾軋加工及加水搓洗(適應於大米,因毒素主要存在於米糠及大米表層);加鹼破壞毒素(適用於食用油)。此外還有紫外線照射、鹽炒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