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3日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建立在德軍佔領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白俄羅斯部分、西烏克蘭(包括基輔、克里米亞半島),甚至深入高加索地區基礎之上。1941年8月18日希特勒與戈培爾交談中最早表露出與蘇媾和的意願,到43年6月先後傳出蘇聯駐斯德哥爾摩大使館低級別代表與德國接觸、外長莫洛托夫與裡賓特洛甫會面等等。希特勒希望與蘇聯達成和平協議,再轉頭對付西方盟國。庫爾斯克戰役失敗後,戰線僵持在希特勒所確定的“東牆”,求得與蘇聯哪怕是短暫性的和平也是上上之選。
1943年 11月3日 ,希特勒釋出第51號指令(優先給西線補充人員和物資):
“過去兩年半同布林什維主義進行的艱苦卓絕、損失嚴重的戰鬥,耗去了我們的主要軍事力量和最大的精力,這就是目前的危險和整個的形勢。在這期間,整個形勢發生了變化。在東線危險依然存在,但在西線出現了更大的危險: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登陸!在東線,由於空間遼闊,在萬不得已時,可能喪失較大量的土地,但不致對德國構成致命的威脅。西線則不同!如果敵人在寬大正面上突破了我們的防禦,那麼在短時間內後果就會不堪設想。各種跡象表明,敵人最遲在春季(但也可能提前)可能對歐洲的西部防線發起進攻。
因此,我不能夠為了增援其他戰場而繼續削弱西線。我決定加強西線的防禦力量,尤其應加強我們即將開始對英國實施遠距離戰鬥的那些地方的防禦力量;因為敵人必將進攻那些地方,在那裡——如果沒有完全判斷錯的話——將進行決定性的登陸戰役。”
事與願違的是甩鍋帝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沒能守住第聶伯河防線,進而於11月6日丟失基輔。南方、中央集團軍群間出現寬達150公里的缺口,致使蘇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分別威脅到中央集團軍群右翼和南方集團軍群左翼。基輔一失,南方集團軍群整個防禦態勢極度惡化,到44年4月右岸烏克蘭戰役結束德軍被趕出整個烏克蘭。
庫爾斯克戰役後,希特勒沒能儘快撤換不切實際、淪為空想的甩鍋帝是其指揮上的最大敗筆。東線德軍防禦線的崩潰,從烏克蘭到白俄羅斯再次波羅的海三國,曼施坦因實在功不可沒。希特勒指責甩鍋帝只能指揮裝備齊全的新銳師誠為慘痛的清醒。
1918年3月3日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建立在德軍佔領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白俄羅斯部分、西烏克蘭(包括基輔、克里米亞半島),甚至深入高加索地區基礎之上。1941年8月18日希特勒與戈培爾交談中最早表露出與蘇媾和的意願,到43年6月先後傳出蘇聯駐斯德哥爾摩大使館低級別代表與德國接觸、外長莫洛托夫與裡賓特洛甫會面等等。希特勒希望與蘇聯達成和平協議,再轉頭對付西方盟國。庫爾斯克戰役失敗後,戰線僵持在希特勒所確定的“東牆”,求得與蘇聯哪怕是短暫性的和平也是上上之選。
1943年 11月3日 ,希特勒釋出第51號指令(優先給西線補充人員和物資):
“過去兩年半同布林什維主義進行的艱苦卓絕、損失嚴重的戰鬥,耗去了我們的主要軍事力量和最大的精力,這就是目前的危險和整個的形勢。在這期間,整個形勢發生了變化。在東線危險依然存在,但在西線出現了更大的危險: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登陸!在東線,由於空間遼闊,在萬不得已時,可能喪失較大量的土地,但不致對德國構成致命的威脅。西線則不同!如果敵人在寬大正面上突破了我們的防禦,那麼在短時間內後果就會不堪設想。各種跡象表明,敵人最遲在春季(但也可能提前)可能對歐洲的西部防線發起進攻。
因此,我不能夠為了增援其他戰場而繼續削弱西線。我決定加強西線的防禦力量,尤其應加強我們即將開始對英國實施遠距離戰鬥的那些地方的防禦力量;因為敵人必將進攻那些地方,在那裡——如果沒有完全判斷錯的話——將進行決定性的登陸戰役。”
事與願違的是甩鍋帝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沒能守住第聶伯河防線,進而於11月6日丟失基輔。南方、中央集團軍群間出現寬達150公里的缺口,致使蘇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分別威脅到中央集團軍群右翼和南方集團軍群左翼。基輔一失,南方集團軍群整個防禦態勢極度惡化,到44年4月右岸烏克蘭戰役結束德軍被趕出整個烏克蘭。
庫爾斯克戰役後,希特勒沒能儘快撤換不切實際、淪為空想的甩鍋帝是其指揮上的最大敗筆。東線德軍防禦線的崩潰,從烏克蘭到白俄羅斯再次波羅的海三國,曼施坦因實在功不可沒。希特勒指責甩鍋帝只能指揮裝備齊全的新銳師誠為慘痛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