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V王
-
2 # 關東隱士
這個問題就落在俗與聖、利與德的套路里了。
在俗人看來,既然是聖人,就應該長命百歲,否則那麼辛苦學做聖人有什麼用?還不如吃喝嫖賭,逍遙快活呢。所以,如果讓俗人做事情,一定是利益掛在第一位,所謂“無利不起早”。這種人生境界的麻煩,在於把自己變成了囚犯,囚禁在利益的牢籠之中不能自拔,法家思想就在培養這樣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容易操控。
想長壽嗎?想長壽你學做聖人啊,然後你就能長壽了;想高官厚祿、青史留名嗎?那你需要忠君愛國,忠君要忠於你輔保的皇帝,愛國要愛秦始皇的秦、劉邦的漢、司馬炎的晉......等等。因為有利益拉著你,你就會不自覺的跟著跑,於是有些沒學通透的“聖人”就會常常殉葬前朝。
其實孔孟的道理,真沒讓信仰者根據利益去信仰,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倫理規範道德之學,也沒有這麼幹的——信仰和利益需要分開。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是什麼呢?肯定不是“我忠君,你給我官做”;或者“我聞道,你讓我長壽”,肯定不是。
當你內心擺脫了利益的牽扯,那種心境就不是被執著困擾的心境可以比的了。但這種“道”的心境是非常難以達到的,王陽明說“殺山中賊易,殺心中賊難”,就是這個道理。跟被利慾薰心的人談“道”,其實比對牛彈琴還要無意義,因為這些人心中的“賊”讓他們根本無法接受“放下利益牽絆,身心自由自在”這種觀點。
孟子說:夭壽不二。短命和長壽為什麼能沒有區別?當身心自由快樂時,壽命的長短已經不能束縛人的執著之心了,當你不再執著時,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也就不再困擾你了,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而且短命的生活,也就可以過得活色生香了。
我個人覺得,用利益的想法追問人家無牽掛的自由之心,沒必要,也不可取。你過你的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家逍遙自在,不做奴才。各有各的理解,我們理解我們自己就好:雖然煩惱重重,但也無法改變。王陽明即便長命百歲,不接受他的思想的還是不接受;而接受的,即便王陽明死了,也一樣會接受。
回覆列表
王守仁年青時就因為格物致知觀察竹子受涼生過大病,後來因為反對劉瑾被庭仗差點丟命,再後來發配貴州龍場悟道後被朝廷徵召剿匪一路東奔西跑所以身體一直不是最好,但是也活了57歲在古代的話雖然不算長壽但也不算是早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