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曆七月初九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8年1月至2016年1月,長期擔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1]。根據他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廣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母為知識分子,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系,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夫人鄧哲(原名「鄧則」),1964年結婚。袁隆平和妻子鄧哲育有2個兒子,大兒子袁定安,「安徽袁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二兒子袁定江,隆平高科的副董事長、常務副Quattroporte,隆平高科股票和房地產投資Quattroporte。
袁隆平先後在湖北漢口的扶輪小學、湖南澧縣的弘毅小學、重慶市立第十一小學校(龍門浩中心小學)讀小學。重慶復興初級中學、重慶贛江中學、重慶博學中學讀書。抗戰勝利後,袁隆平離開重慶。先後就讀於博學中學(現武漢第四中學)、中央大學附中(現南師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慶讀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主修遺傳育種學,院系調整,併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60年,中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決意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
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驚喜之際,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透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榮譽
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99年,小行星8117(1996SD1)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曆七月初九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8年1月至2016年1月,長期擔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1]。根據他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廣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母為知識分子,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系,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夫人鄧哲(原名「鄧則」),1964年結婚。袁隆平和妻子鄧哲育有2個兒子,大兒子袁定安,「安徽袁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二兒子袁定江,隆平高科的副董事長、常務副Quattroporte,隆平高科股票和房地產投資Quattroporte。
袁隆平先後在湖北漢口的扶輪小學、湖南澧縣的弘毅小學、重慶市立第十一小學校(龍門浩中心小學)讀小學。重慶復興初級中學、重慶贛江中學、重慶博學中學讀書。抗戰勝利後,袁隆平離開重慶。先後就讀於博學中學(現武漢第四中學)、中央大學附中(現南師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慶讀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主修遺傳育種學,院系調整,併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60年,中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決意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
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驚喜之際,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透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榮譽
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99年,小行星8117(1996SD1)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