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親鄉畔

    近段時間,很多人的朋友圈裡都充斥著“急哭,老農家中x萬斤xx滯銷,再賣不出去就要喂x/填埋了”這類資訊,似乎一夜之間農產品都賣不出去了,大蒜、蘋果、棗、菠蘿……。當然這裡面有些確實是遇到了滯銷,但是有的根本就是騙人的把戲。悲情營銷作為一種商業營銷手段我們無可厚非,但是帶有“欺詐”性質的營銷,消耗的卻是大眾對農產品的信任、是民眾的善良和同情心。

    農產品“悲情營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營銷方式,就是利用普通大眾的善良和同情心,透過打“悲情牌”讓消費者產生信任,進而購買某種農產品,這種方式從本質上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適當的“講故事”會讓自己的產品更有說服力。但是這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不能誇大,更不能編造,虛假的“悲情面紗”一旦曝光,受傷害最大的是農民。老百姓就是再善良,“狼來了”的故事還是知道的。

    為什麼會出現“假悲情”的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驅使,這種悲情營銷獲利最大的就是中間商,這已經悄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真是匪夷所思。作為商家,你只要告訴他你要賣什麼,有多少,價格,然後所有的事情都有他們來完成。從策劃、構思、文案、平臺釋出、推廣到銷售,一應俱全,分工明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利益鏈。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的誠信問題,徵信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二是農產品溯源沒有實現,農產品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消費者不清楚;三是監管的問題,包括市場和網路的監管。尤其是作為農產品的出產地,對這種“假悲情”影響一定要搞好監控,這種悲情濫用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很多農民也許會說,管他什麼營銷,只要幫農民把東西賣出去就是好的營銷,這沒錯。但是,在這種“悲情滯銷”策劃下,本來質量很好的產品被包裝成“滯銷”,發貨的農產品也是以次充好,因為他們知道消費者不會以差評或退貨來為難本就“欲哭無淚”的弱勢農民,但是消費者不是傻子,他們會對你這個地方的品牌和信用產生懷疑,所以不要圖一時之利,而害了當地長遠發展和收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愛一個不該愛的人,不該在一起卻在一起的人,你掙扎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