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囊士官

    先拋結論,其實匈奴人不是怕,而是暫避鋒芒。

    郅都在史書上以酷吏的形象存在,並且公正執法,打擊貴族,對法理公正的追求到了近乎極端的地步。因此凡是經由他治理的地區,都秩序井然,欣欣向榮。

    這種對法的極高追求,似乎讓匈奴人回想起了那個時代,那個被蒙恬打得“不敢南下牧馬,不敢彎弓抱怨”的時代。沒錯,郅都對法的極高推崇,讓匈奴人想起了秦朝,要知道秦朝打匈奴那是一點也不含糊。

    而郅都之所以讓匈奴人忌憚,是因為郅都出任雁門太守。而雁門關這一帶那就是跟匈奴人硬碰硬的直接對抗區,一旦雁門關被郅都這樣極其認真、極其公正的人進行法治化改造,那匈奴人怕是吃不到什麼甜頭了。

    另外史書上,關於郅都的記載都不是很充實,基本找不到他任雁門太守時有領兵抗擊過匈奴,讓匈奴人長記性等等事蹟。

    因此史書上記載匈奴人遠離,或許在某一方面來說,是暫避鋒芒。或者是戰略收縮,即把拳頭收回來,然後去別處覓食。

  • 2 # 阿爾法軍事

    從歷史上看,郅都這個人,是一個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的好官。為官這麼多年,一直兢兢業業。在任期間,他秉公執法,心中恪守著為官的職責和本分。 郅都在漢文帝時任郎官,到了景帝時代,郅都當上中郎將。任職期間,他敢於向朝廷直言進諫。後來,漢景帝任命郅都當濟南太守之後,濟南郡路不拾遺。 當然,在這段時間裡,漢朝一直是忌憚匈奴的入侵。而且匈奴也是屢屢侵犯漢朝邊境。當然,這種侵犯更屬於一種劫掠偷襲式的。有點土匪的意味。 當時,因為一樁皇親國戚的案子,郅都在審理的時候並沒有徇私枉法,還是一切照舊。結果直接導致太后的皇太孫自殺,這一下子可惹惱了皇太后。皇太后要求嚴懲,漢景帝保住了他,將他罷官回家。 後來,景帝又重新啟用了他。讓他直接去雁門關赴任,不用來朝廷領命。得知他上任後,匈奴直接後退。當然這從表面上看是匈奴害怕他勝於漢朝。 而實際上,這更多的是兩方背後的一個硬實力的對比。如果漢朝真的不強大,那就算郅都再厲害,那匈奴也沒有必要害怕他。但是,雖然這樣說,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郅都本身的厲害。郅都一去上任,匈奴開始後退,這也說明了郅都的厲害。 畢竟這麼嚴厲的官吏上任後,肯定會針對匈奴的騷擾,採取一系列有用的措施。那麼匈奴的騷擾,肯定不會再有之前的戰果,所以與其吃虧,還不如主動後撤。但是從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當郅都死後,匈奴很快又開始了對漢朝邊境的騷擾。

  • 3 # 超然視野

    先更正一下題幹中一些不準確的名詞解釋:

    第一,匈奴人是真的強悍,卻也不過是一群劫掠為生的遊牧部落,又何必有所畏懼害怕郅都呢?因此可以說匈奴人強大,但強悍有點過了!

    第二,不把漢朝皇帝放在眼裡,這也不符合實際,匈奴人也很清楚漢朝的皇帝是漢朝的軍政核心,若真的不放在眼裡,漢朝豈能存在?

    第三,郅都不是手無縛雞之力,漢朝是注重家族的時代,郅都也是出於名門望族,也從小就受到家族的訓練,是談吐出眾和佩劍計程車族形象,行軍佈陣也不是外行。

    所以說這個問題的題幹應該是匈奴人為什麼畏懼郅都?

    郅都被司馬遷定義為酷吏之首,也是源於司馬遷本人對漢王朝的怨恨,但皇帝和漢帝國是司馬遷的君夫和國度,自己又是漢帝國的臣民和官吏,因而不能明面上埋怨皇帝,而只能遷就於皇帝身邊的管理審判的官吏。

    郅都為官嚴苛,這樣的人帶兵打仗相對來說也就更注重賞罰,因而在出任邊關太守的時候更能有效的管理軍隊,士兵也更有紀律性,這樣的軍隊在任何時候都會是一隻戰鬥力爆表的軍隊,對於匈奴想搶掠一些物資和俘虜簡直就是噩夢,畢竟為了物資丟了性命對誰都不是可以玩玩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礬洗腳,怎麼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