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5日,決定蘇德戰爭走向的一場戰役開始了。一直追趕蘇軍的德軍在莫斯科城下轉入防禦,而節節敗退的蘇軍卻在其停止進攻的第二天發起了全面反攻。這種一反常態的打法,讓一向感覺良好的德軍極不適應,只得拼命撤退。
讓人感到費解的是,作為一場大規模的反攻,東拼西湊的蘇軍在幾乎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到攻防轉換自如?而已將德軍阻止下來的朱可夫和蘇聯統帥等人,為何堅持在莫斯科危機剛剛緩和的時候發動反攻?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
從普遍的認識上去考慮發動戰爭,必須在進攻前,要經過長時間的物資準備、戰前訓練和偵察等,才能獲得必勝的把握。這也是傳統軍事的一條原則,受到各國軍隊的推崇,而作為軍事強國的德國更是這方面的“榜樣”,並嚴格遵循。
實際上,當時的蘇軍也推崇這一原則,但戰爭爆發後,德軍絲毫不給他們準備的時間。在節節敗退中,蘇聯統帥實施“堅壁清野”政策,不給德軍留下“一粒糧食”,以及制定嚴格的懲罰措施處置“戰敗者”和“畏戰者”,以此提振士氣。
同時,為實現“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他命令部隊不停地進行反攻,哪怕是“雞蛋碰石頭”。儘管蘇軍為此損失慘重,但確實遲緩了德軍的進攻腳步。更難得的是,在敗退中不停地反攻,反倒讓實力不濟的蘇軍練就了“攻防自如”的本領。
換句話說,在蘇德戰爭中,蘇軍不經過細緻的戰前準備,或者是進行極短時間的準備就發起進攻,這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了,並對這種打法還有自己的心得,包括如何快速收攏部隊,以及根據戰場情況採取什麼樣的反攻態勢等等。
儘管在突飛猛進的德軍面前,這種反攻常常是無功而返、損失慘重,甚至成為德軍上下公認的一個笑話,但在莫斯科城下,隨著德軍的進攻減緩並最終轉入就地防禦,這種“攻防自如”的戰法有了用武之地,即在極短的時間由防禦轉為進攻。
當然,說蘇軍沒有一點準備也不準確,就在朱可夫指揮防禦莫斯科的同時,蘇聯統帥也在積極地進行戰爭動員,在後方組建新的預備隊。只不過,單從解釋蘇軍如何能做到“攻防自如”來說,其在失敗中學會的“絕技”,成了破局的“法寶”。
1941年12月,蘇軍在莫斯科發動的反攻,完全出乎德軍的預料。在他們看來,昨天還在拼命死守的蘇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第二天就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攻。只不過,蘇聯統帥認為,德軍停止進攻並不代表戰局有所改觀,他有重要的目的。
首先,德軍進攻並圍困莫斯科,這讓所有的蘇聯人都為之驚慌不已,而蘇聯統帥更將其視為威脅莫斯科的隱患,必須趁機發動反攻,將德軍“從首都趕走”,留出一段所謂的安全距離,並且從當時蘇軍的實力來看,還是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
其次,鐵木辛哥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在羅斯托夫打了個漂亮的反擊戰,致使德軍後撤80公里,確保了西南戰略方向的安全。這既是開戰以來蘇軍獲得的首次大規模作戰勝利,又極大鼓舞了莫斯科蘇軍計程車氣,對打退德軍充滿信心。
當然,一向善於捕捉戰場態勢的朱可夫,發現了德軍戰鬥力衰竭的跡象,雖談不上到了戰略反攻的時候,但趁機先發制人以反攻更加削弱德軍實力,倒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向蘇聯統帥強調:“正是清除莫斯科危險的有利時機”。
或許是一連串的勝利情緒鼓舞了蘇聯統帥,他當即將3個集團軍交給朱可夫,並命令其北面科涅夫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以及南面鐵木辛哥的2個方面軍,配合朱可夫的進攻。這一天,在零下25度的酷寒下,蘇軍從廣闊的雪原中衝了出來。
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的德軍,誤以為是大批的平民逃離莫斯科向他們湧來,當確認是蘇軍後,雙方展開了激烈廝殺。蘇軍“一如既往”的成片倒在衝鋒的路上,但壓倒一片,很快又湧上一片,德軍的防線終於開始鬆動,並開始慌亂地向後撤退。
看來,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蘇軍戰鬥力不高是德軍公認的,但其“攻防自如”的打法卻出乎他們意料,甚至在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能不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1941年12月5日,決定蘇德戰爭走向的一場戰役開始了。一直追趕蘇軍的德軍在莫斯科城下轉入防禦,而節節敗退的蘇軍卻在其停止進攻的第二天發起了全面反攻。這種一反常態的打法,讓一向感覺良好的德軍極不適應,只得拼命撤退。
讓人感到費解的是,作為一場大規模的反攻,東拼西湊的蘇軍在幾乎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到攻防轉換自如?而已將德軍阻止下來的朱可夫和蘇聯統帥等人,為何堅持在莫斯科危機剛剛緩和的時候發動反攻?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
蘇軍在失敗中練就“攻防自如”的本領。從普遍的認識上去考慮發動戰爭,必須在進攻前,要經過長時間的物資準備、戰前訓練和偵察等,才能獲得必勝的把握。這也是傳統軍事的一條原則,受到各國軍隊的推崇,而作為軍事強國的德國更是這方面的“榜樣”,並嚴格遵循。
實際上,當時的蘇軍也推崇這一原則,但戰爭爆發後,德軍絲毫不給他們準備的時間。在節節敗退中,蘇聯統帥實施“堅壁清野”政策,不給德軍留下“一粒糧食”,以及制定嚴格的懲罰措施處置“戰敗者”和“畏戰者”,以此提振士氣。
同時,為實現“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他命令部隊不停地進行反攻,哪怕是“雞蛋碰石頭”。儘管蘇軍為此損失慘重,但確實遲緩了德軍的進攻腳步。更難得的是,在敗退中不停地反攻,反倒讓實力不濟的蘇軍練就了“攻防自如”的本領。
換句話說,在蘇德戰爭中,蘇軍不經過細緻的戰前準備,或者是進行極短時間的準備就發起進攻,這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了,並對這種打法還有自己的心得,包括如何快速收攏部隊,以及根據戰場情況採取什麼樣的反攻態勢等等。
儘管在突飛猛進的德軍面前,這種反攻常常是無功而返、損失慘重,甚至成為德軍上下公認的一個笑話,但在莫斯科城下,隨著德軍的進攻減緩並最終轉入就地防禦,這種“攻防自如”的戰法有了用武之地,即在極短的時間由防禦轉為進攻。
當然,說蘇軍沒有一點準備也不準確,就在朱可夫指揮防禦莫斯科的同時,蘇聯統帥也在積極地進行戰爭動員,在後方組建新的預備隊。只不過,單從解釋蘇軍如何能做到“攻防自如”來說,其在失敗中學會的“絕技”,成了破局的“法寶”。
那麼,蘇軍發動反攻的意義何在?1941年12月,蘇軍在莫斯科發動的反攻,完全出乎德軍的預料。在他們看來,昨天還在拼命死守的蘇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第二天就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攻。只不過,蘇聯統帥認為,德軍停止進攻並不代表戰局有所改觀,他有重要的目的。
首先,德軍進攻並圍困莫斯科,這讓所有的蘇聯人都為之驚慌不已,而蘇聯統帥更將其視為威脅莫斯科的隱患,必須趁機發動反攻,將德軍“從首都趕走”,留出一段所謂的安全距離,並且從當時蘇軍的實力來看,還是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
其次,鐵木辛哥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在羅斯托夫打了個漂亮的反擊戰,致使德軍後撤80公里,確保了西南戰略方向的安全。這既是開戰以來蘇軍獲得的首次大規模作戰勝利,又極大鼓舞了莫斯科蘇軍計程車氣,對打退德軍充滿信心。
當然,一向善於捕捉戰場態勢的朱可夫,發現了德軍戰鬥力衰竭的跡象,雖談不上到了戰略反攻的時候,但趁機先發制人以反攻更加削弱德軍實力,倒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向蘇聯統帥強調:“正是清除莫斯科危險的有利時機”。
或許是一連串的勝利情緒鼓舞了蘇聯統帥,他當即將3個集團軍交給朱可夫,並命令其北面科涅夫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以及南面鐵木辛哥的2個方面軍,配合朱可夫的進攻。這一天,在零下25度的酷寒下,蘇軍從廣闊的雪原中衝了出來。
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的德軍,誤以為是大批的平民逃離莫斯科向他們湧來,當確認是蘇軍後,雙方展開了激烈廝殺。蘇軍“一如既往”的成片倒在衝鋒的路上,但壓倒一片,很快又湧上一片,德軍的防線終於開始鬆動,並開始慌亂地向後撤退。
看來,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蘇軍戰鬥力不高是德軍公認的,但其“攻防自如”的打法卻出乎他們意料,甚至在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能不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