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盤古36681886

    道德經說的不敢為天下先,就是道了。左傳,宣公15年,宋人使樂嬰 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 人有言曰: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 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 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 2 # 使用者5604603600976

    “德好理解”這句話一出就有問題了。所謂的五德是“德”在人的心性品行方面的一個應用性概念範疇而已,“德”的本義是事物的“用”,亦即性狀,包含物理的、化學的等等方面的性質狀態用處等等。杯子其德為可盛水供人飲用,椅子之德為供人休息憩坐,水之德可解人之煩渴,看到了吧,“德”之義多矣!

    “道”的本義更好玩了,這是我們文化的根本。人一輩子的修為皆是奔此而去。建議大家讀讀南師、曾公的書,或許有所得。於此平臺若能三言兩語說得清透,令人大悟大得,於理不通啊,歷代聖賢終其一生也不過教育出幾個證道弟子而已。

    僅能如此了。

  • 3 # 小雨正能量V

    什麼是道?我告訴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 4 # 厚積薄發才是精品

    道是客觀認知的正確把握,同時也是方法論。道就是正確,就是對頭,就是合理,就是好,就是科學,就是應該。總之就是一切符合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良性發展的,一切行為和思想,是源頭,出發點,也是方向。四書五經裡的大學很好的解釋瞭如何近道。按照古人的說法,道是路徑,道路,方向,方法,規律,一切符合客觀的認知都是道,是儒家思想裡走向理想的正確思想和行為。

  • 5 # 真牛46

    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他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教育、訓練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和傳統,並以此來評價和約束每個人的行為。

    道德這個概念並不是由""道""和""德""這兩個詞的內涵和外延合在一起拼湊而成。所以就沒有必對""道""和""德""進行深入地解釋。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遺傳下來的道德準則不一定完全正確,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對所謂的""傳統美德""必須進行仔細地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正確的態度。

    人的行為都是由人的追求理和利的慾望所驅使。那麼人的什麼行為是好的(善的)或者是壞的(惡的)呢?

    我的回答是:

    人的一切不侵犯他人自主權的行為,都是好的(善的)。人的一切侵犯他人(沒有侵犯他人自主權行為的人)自主權的行為,就都是壞的(惡的)。對於較輕的侵犯他人自主權的行為就需要道德輿論的譴責(軟約束);對於嚴重侵犯他人自主權的行為的人需要用法律的嚴懲(硬約束,剝奪其部分自主權)。

    所以對於任何一個沒有侵犯他人自主權的人的自主權的侵犯,輕的就是缺德,重的就是違法。

    那麼,衡量道德準則正確與錯誤的標準是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

    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侵犯個人自主權,這是道德和法的正確的基石。

    從人的行為的動因方面來說,那就是: 任何追求無理之利的行為,肯定就是侵犯了他人的自主權。這種行為輕的就是不道德,重的就是違反法律。

    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他人自主權的原則來重塑我們的道德準則和法律規範,是一項漫長而艱鉅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舉國上下共同努力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對黃金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有幾件,分別都會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