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典文學薈萃
-
2 # 小幽
E.R.G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型別:
生理需要:吃喝拉撒睡以及性等維持基本生存和種族繁衍
社交需要:自尊,被人尊重,與他人交往等社會需要
成長需要:審美,認知,冒險挑戰,潛能發揮等
1.生理需要是基礎需要,除性外其他如果過度缺乏人會失控甚至死亡。而性需要如果分化程度原始就會導致人強姦賣淫,看黃片,性虐待等
2.社交需要一方面是讓人能夠社會化並適應環境,一方面是讓人能夠認識自我以及建立社會支援。雖然並不如生理需要強烈,但如果社交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人的身心會受影響,嚴重的會有心理疾病或者承受能力不堪一擊
3.成長需要不如前兩個需要強烈和必要,但人如果想要真正幸福的話成長需要就比較重要了,能夠達到成長需要的人晚年臨終會體會不到絕望感,會有很強的繁殖和成就感
總結一下就是:
人有生理需要才能存活,人有社交需要人才能活的健康和不出岔子,人有成長需要生命才有質量和幸福
-
3 # 活在喜悅中520
一個人從根本上最需要:愛與被愛,還有需要關係,與人的關係,與物的關係。如果沒有愛,沒有關係的存在,這個人活在世界上實在是太冷漠太孤獨了。我想沒幾個人能忍受這樣的環境。
-
4 # 荊棘皇冠1983
人心裡最潛意識的需要,應該是愛和認可,人不是孤獨生存於世的,人是承“愛”而生,因“愛”而長,所以愛是貫穿一個人始終的主要要素;
只有擁有“愛”才會愛他人,才有資格去愛他人,“愛”是偉大的,在接受父母無私的愛的時候,請記得回報父母;在接受大地/天空/太陽/月亮等的愛的時候,請記得愛護它;在接受祖國給與的安定/和平/機會的愛的時候,請記得把愛迴轉;愛與被愛不是分開的,收穫愛請記得把愛送出去,讓愛在世間萬物中傳遞。
有愛了,也有付出愛了,人與人之間認可自然就產生了!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生存”這個問題,你收穫了愛,請記得迴轉這份愛。
-
5 # Amy路遙5959
一個人內心最需要的是什麼?
被需要 被認可,能實現自我價值。
天下人熙熙攘攘,所求不過是名和利, 而我們窮極一生所追求的名利,不過也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 為了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已。
想起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大學教授有一次邀請他的學生到家做客,飯畢,學生爭相收拾碗筷,教授不允,叫出自己年邁的老母親,說碗要留給媽媽洗。 學生不解,後來教授解釋說 自己 母親年紀大了,他最開始也希望母親能享福養老,什麼都不讓老人家幹, 後來母親感覺自己不被需要,整體渾身不得勁,一個月裡總要病那麼幾場,吵著鬧著要回去。沒辦法,教授開始讓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母親反而變得更加開心,無病無災的也能安心待著養老了。
這個故事同樣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老人在鄉下每天勞碌,卻身體倍兒棒,一移居到兒子身邊養老,居住到城市就三天兩頭鬧不舒服了。 不是老人 勞碌慣了,而是在鄉下他們有事情做 ,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要想老人在城市養老生活舒心,兒女不用什麼都給老人安排妥當,讓他們混吃等死,而是應該豐富老人的業餘生活,讓他們認識更多人,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或者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
-
6 # 阿斌之夢
人的內心,什麼都不需要,它的本性是清淨的。本來清淨的內心,就是人的良知,西方稱其為靈魂,在天空中游蕩。當它遇到人的身體時,會發生一點事情。
靈魂用人的身體當家,這二者構成了人的意識。意識是一種能量,表現為“我”的各種慾望。“我”最基本的慾望,孔子講過,主要是兩個:食物和性。如果“我”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我”的意識就會產生各種痛苦的感覺。“我”的慾望滿足了,就會有舒服的感覺。但是,慾望有個特點,她的最低滿足閥值會不斷抬高。今天的普通人,如果論生活水平,和過去的地主沒什麼差別,但依然感覺窮,錢遠遠不夠,這就是慾望的特點,古人用四個字精準表達:慾壑難填。
說明:最高階的能量,是金色的。具有最清淨的心,佛就在這個層次:無我。
人的內心非常有洞察力,她完全清楚,如果你走一條不斷滿足慾望的道路,註定是一場不歸路。現代社會大量爆發抑鬱症、焦慮症等神經症,就是讓那些內心被嚴重擾動的人停下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滅人慾,存天理。
回覆列表
一個人內心需要什麼?而人的七情六慾每個時間段需求又不同。
出生時只為吃,中學高中羨慕同學成績好的,同時也羨慕那二流子敢去惹惱隔壁班的女生,逗得人家楚楚可憐去告老師。大學時想認認真真的學習專業課,事與願違只怪我沒定力。看同學摟著小女友,心裡暗罵不就你老子有幾個臭錢嗎。走上社會希望自己能好好堅持堅持事業,有時候唯一的需求是附近有個公廁多好。 太多太多了要父母健康媳婦漂亮小孩聽話事業順利。
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至於心❤,把心靜下來,你就知道了。
心靜後而知其所欲,然隨之而動則必成其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