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民主黨參議員約翰·肯尼迪宣佈競選美國總統。要想成功贏下大選,肯尼迪需要首先拿下民主黨提名。當時在民主黨內,他的最大對手,是另一位民主黨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為了獲得黨內提名,兩人的團隊使出各種招數,增加自己在選民前的曝光率。
【注:大蕭條發生於1929~1939年,差不多處於肯尼迪10~20歲左右。】
肯尼迪回答道:
接下來,肯尼迪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起他在二戰中參戰的各種經驗。
對於競選總統的肯尼迪來說,他的背景和經驗有明顯的弱點和強項。他含著金湯匙出生,經常被對手指責不識人間疾苦,和普通老百姓完全脫節。而他在二戰參戰的經驗,則是他可以反覆宣傳的政治資本。肯尼迪的競爭對手漢弗萊,則恰恰相反。在大蕭條期間,為了幫助其父親維持一家小店的經營,漢弗萊不得不中途從大學輟學。在那之後,大蕭條對於漢弗萊一家的影響,持續了他的一輩子。但是漢弗萊的弱點是,他沒有參戰經驗。由於患有先天色盲,漢弗萊沒有被美國海軍入取,因此也沒有能夠奔赴二戰的前線。
後來的歷史,人盡皆知:肯尼迪打敗漢弗萊成為民主黨的參選候選人,繼而戰勝尼克松,成為美國第35任總統。
上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受到個人生活經驗的極大影響。由於世界的多樣性,每個人的出生環境,家庭氛圍,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都相差極大。沒有親身經歷過對方的生活,幾乎不可能感同身受,理解對方的思維邏輯。“何不食肉糜”,反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刻骨銘心”的邏輯,在廣大投資者中也非常普遍。舉例來說,“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年幼時,恰好碰到美國經濟大蕭條。他母親僅有的一些積蓄,在股市大跌時化為烏有。從很小開始,格雷厄姆就需要為家裡去雜貨店買各種生活必需品。由於經濟拮据,格雷厄姆經常在各家雜貨店之間反覆比較,精挑細選,購買那些最便宜的蔬果、牛奶和肉製品。這種精打細算的生活習慣,完美的體現在他倡導的”撿菸屁股“和留足安全邊際的價值投資哲學中。
與之相反的,是美國另一個很有名的投資傳奇,Thomas Rowe Price Junior。T.Rowe Price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並且親身經歷了美國鐵路行業的蓬勃發展。因此和格雷厄姆完全相反,T.Rowe Price是一個典型的成長型投資者,專門尋找那些有很高的增長前景的公司股票購買。像波音公司、陶氏化學、杜邦公司等都是他獨具慧眼看中的股票。後來,T.Rowe Price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公司,成為了金融投資界家喻戶曉的名字。
出生在1970年代的美華人,在其生命的前30年,目睹了美國股市跑出一個又一個大牛市,因此天生對股票有好感,對股市能夠帶來長期豐厚的回報篤信不疑。但是一個同齡的日本人,由於經歷過”失去的二十年“,會告訴你股票投資非常糟糕,遠不如購買債券來的好。而中國的70後,則會告訴你買啥都不如買一線城市的房產,其投資回報比其他各種資產都好多了。
基於這些人的背景和經歷,他們可能都沒有錯,但他們也可能都錯了。人們普遍習慣於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總結規律,並假定這些規律能夠一直持續到無限的未來。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只是”盲人摸象“中的盲人之一,自以為正確的大象形態,其實只是它的一條腿,或者一根尾巴而已。
如何克服這種親身經歷造成的投資偏見呢?
第一、要意識到自己經歷的侷限性。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接觸的圈子,都受限於自己出生的家境,求學的經歷和工作的行業。他不可能面面俱到,體驗到人生百態。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由熟悉的環境過分影響,並把這些區域性規律無限擴大。
第二、透過閱讀提升自己。讀過的歷史越多,就越明白自己經歷的有限,以及世界的多樣性。透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階段的歷史,才可能對現實世界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第三、時刻提醒自己,未來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基於某個階段某個地域的有限樣本量,總結出來的規律總有其侷限性。針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的多元分散,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投資風險,保證投資者能夠在長期的投資維度裡生存,並獲得期望的投資回報。
參考資料: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 Hugh Sidey, 1964
1960年,民主黨參議員約翰·肯尼迪宣佈競選美國總統。要想成功贏下大選,肯尼迪需要首先拿下民主黨提名。當時在民主黨內,他的最大對手,是另一位民主黨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為了獲得黨內提名,兩人的團隊使出各種招數,增加自己在選民前的曝光率。
【注:大蕭條發生於1929~1939年,差不多處於肯尼迪10~20歲左右。】
肯尼迪回答道:
對於大蕭條我懂得並不多。我們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庭之一。在大蕭條期間我們住的房子更大,僕人更多,出遊更頻繁了。我唯一直接目睹的,是我爸爸特意僱傭了更多的園丁,以給他們一口飯吃。後來我去哈佛大學唸書時,才對大蕭條有更深刻的瞭解。但是,我最擅長的經驗,是二戰。接下來,肯尼迪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起他在二戰中參戰的各種經驗。
對於競選總統的肯尼迪來說,他的背景和經驗有明顯的弱點和強項。他含著金湯匙出生,經常被對手指責不識人間疾苦,和普通老百姓完全脫節。而他在二戰參戰的經驗,則是他可以反覆宣傳的政治資本。肯尼迪的競爭對手漢弗萊,則恰恰相反。在大蕭條期間,為了幫助其父親維持一家小店的經營,漢弗萊不得不中途從大學輟學。在那之後,大蕭條對於漢弗萊一家的影響,持續了他的一輩子。但是漢弗萊的弱點是,他沒有參戰經驗。由於患有先天色盲,漢弗萊沒有被美國海軍入取,因此也沒有能夠奔赴二戰的前線。
後來的歷史,人盡皆知:肯尼迪打敗漢弗萊成為民主黨的參選候選人,繼而戰勝尼克松,成為美國第35任總統。
上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受到個人生活經驗的極大影響。由於世界的多樣性,每個人的出生環境,家庭氛圍,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都相差極大。沒有親身經歷過對方的生活,幾乎不可能感同身受,理解對方的思維邏輯。“何不食肉糜”,反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刻骨銘心”的邏輯,在廣大投資者中也非常普遍。舉例來說,“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年幼時,恰好碰到美國經濟大蕭條。他母親僅有的一些積蓄,在股市大跌時化為烏有。從很小開始,格雷厄姆就需要為家裡去雜貨店買各種生活必需品。由於經濟拮据,格雷厄姆經常在各家雜貨店之間反覆比較,精挑細選,購買那些最便宜的蔬果、牛奶和肉製品。這種精打細算的生活習慣,完美的體現在他倡導的”撿菸屁股“和留足安全邊際的價值投資哲學中。
與之相反的,是美國另一個很有名的投資傳奇,Thomas Rowe Price Junior。T.Rowe Price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並且親身經歷了美國鐵路行業的蓬勃發展。因此和格雷厄姆完全相反,T.Rowe Price是一個典型的成長型投資者,專門尋找那些有很高的增長前景的公司股票購買。像波音公司、陶氏化學、杜邦公司等都是他獨具慧眼看中的股票。後來,T.Rowe Price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公司,成為了金融投資界家喻戶曉的名字。
出生在1970年代的美華人,在其生命的前30年,目睹了美國股市跑出一個又一個大牛市,因此天生對股票有好感,對股市能夠帶來長期豐厚的回報篤信不疑。但是一個同齡的日本人,由於經歷過”失去的二十年“,會告訴你股票投資非常糟糕,遠不如購買債券來的好。而中國的70後,則會告訴你買啥都不如買一線城市的房產,其投資回報比其他各種資產都好多了。
基於這些人的背景和經歷,他們可能都沒有錯,但他們也可能都錯了。人們普遍習慣於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總結規律,並假定這些規律能夠一直持續到無限的未來。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只是”盲人摸象“中的盲人之一,自以為正確的大象形態,其實只是它的一條腿,或者一根尾巴而已。
如何克服這種親身經歷造成的投資偏見呢?
第一、要意識到自己經歷的侷限性。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接觸的圈子,都受限於自己出生的家境,求學的經歷和工作的行業。他不可能面面俱到,體驗到人生百態。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由熟悉的環境過分影響,並把這些區域性規律無限擴大。
第二、透過閱讀提升自己。讀過的歷史越多,就越明白自己經歷的有限,以及世界的多樣性。透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階段的歷史,才可能對現實世界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第三、時刻提醒自己,未來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基於某個階段某個地域的有限樣本量,總結出來的規律總有其侷限性。針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的多元分散,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投資風險,保證投資者能夠在長期的投資維度裡生存,並獲得期望的投資回報。
參考資料: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 Hugh Sidey,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