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珏雯Vanessa
-
2 # 心理諮詢師鍾小蕘
如果我是男孩子的母親,看到發生這樣的事情首要目的不是要教育孩子要如何堅強,而是更多地去關心孩子的感受,如何堅強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探討的課題,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的,而是從更多的體驗當中學習。作為母親,更多的時候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社交,而不是一味地幫孩子掃雷。
如何和女孩子的父親溝通呢?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兩個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都是小衝突,不太需要和女孩子父親溝通。實在要溝通,我們先說事實再說感受,再和女孩父親一起商量如何解決兩個孩子的衝突。
和男孩的母親溝通,先做到傾聽,再表達自己的歉意和建議。
兩位家長的做法其實做的都不算好。在女孩父親和男孩母親溝透過程中,他的說法很容易激怒男孩母親,因為男孩母親聽到這些話時會認為是在推卸責任。
如何做更好一些呢?雙方的家長都不參與這場衝突,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
3 # 陳玉華親子
這件事真的很小。
不就是被同學在作業上畫了幾道嗎?
同學之間這種——你畫我,我畫你,跟遊戲一樣的小矛盾,都一般不會捅到家長這裡來。一般在學校鬧兩下,這個事就結了;實在結不了,老師過來教育下,這個事就結了。
當然了,竟然是問題,還是提起精神答一答吧。
如果男孩子的母親——實際上我是父親)——那我還是以父親的角色來回答這個問題吧。我會怎麼做呢?咱們一種一種情況來分析:
1、我們可以讓孩子懂事明理,讓他覺得這種小事彙報家長有點小題大做。然後"我不想去上學”根本說出來。
在兒子跟我說,女同學在她作業本上畫時,我會問他:“有沒有兩個人好好溝通",如果沒有,我會跟兒子說:下次記得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兩人好好溝通,爭取你跟女同學獨立解決。如果有溝通,女同學仍然不聽,實在是很難說服她,就向老師救助。
我還會說:“我一直以為這樣小的事,你一定能在學校就解決的呢!你總是能和同學和平相處的!”兒子被我這麼一捧、一端,覺得自己在爸爸心裡還蠻聽話蠻懂事的,自己確實有點小題大做,就不去在乎這點小事了。這樣根本就沒有“吵著不去上學這一出”。然後,也就不存在對女孩子的家長彙報這一出了。
2、如果一回到家就跟我說,我不要去上學了,有人欺負我。我會這麼教育她:
“你為什麼不去上學?”
“她欺負我!”
“被女同學畫下作業本就委屈得不行了?”
“是,我不想去上學了!”
“記得我們看的《奇蹟男孩》嗎?奇蹟男孩因為面相殘疾,被同學取笑,被同學另眼相看,你看到他有放棄上學嗎?”
“沒有!”
“你的委屈有奇蹟男孩的委屈大嗎?“
”沒有!”
“那你還去不去上學?”
“去!”
以上是方法一。
下面是方法二:
”你為什麼不去上學?”
”她欺負我!“
”不上學,就不會被欺負了嗎?“
我會跟他說,你如果不能跟女同學好好解決問題。你回家會被妹妹欺負,到阿姨家做客會被表弟欺負,去叔叔家會被堂妹欺負,走在路上會被乞丐欺負也說不定。到鄉下去,一隻羊都會欄住你的去路。
”你要不要被這些人、還有被這隻羊欺負呢?“
你猜孩子會怎麼回答呢?
“我還是先不讓女同學欺負我吧!”
“那要不要去上學!”
“明天就去!”
3、沒有第3。因為我覺得這個事基本上就止於我跟兒子之間。不用跟女生父母去說了。這個事太小了。
四年級的小朋友,同學之間因為小矛盾,男孩子被女孩子在作業上畫了幾道,小男孩回去以後哭著不去上學,說同學“欺負”他,媽媽晚上找到了“欺負”他的小女孩家裡,當著孩子的面說女孩的不是:“四年級的女孩子,應該懂得矜持一點”,當然了,態度有點惡劣,當著孩子說的話也比較難聽,女孩的父親相對開明,沒有生氣,也沒有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和男孩母親溝通的過程中說:“四年級的男孩子,是不是應該堅強一些呢?遇到問題就哭著找媽媽不去上學,在媽媽懷抱裡的孩子什麼時候能長大呢?”這個媽媽其實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在和對方媽媽溝通完後,又教育女孩子,到學校後要和男孩子道歉,小女孩也認真的答應了並且做到了,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你是男孩子的母親,你會如何教育孩子要堅強?又會如何和女孩的父親溝通呢?
如果你是女孩子的父親,你會如何教育孩子矜持,又會如何和男孩的母親溝通呢?
他們的做法,你覺得哪個要更好一些?如何做會更好一些呢?
回覆列表
男孩的媽媽,在問題處理上存在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心理狀態,在未來也許需要有意識地增加男孩與其父親之間的聯結互動,讓他更具有堅強堅毅品質的培養。或有意識地參與一些培養孩子獨立堅強性格的活動。
在挫折教育狀況出現的時候,告訴自己要保持冷靜,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並教會孩子擁有理解包容他人的能力與素養。
如果能教會孩子們自行溝通和好的解決問題,就不必上綱上線到家長交涉,即便是彼此知悉狀況,也不適合當孩子面,這樣會讓孩子們覺得有問題就是自己有理對方錯,有家長為自己撐腰。最佳方式是讓孩子們自己意識到問題,自己能和好解決。
女生的爸爸,可以詳細詢問孩子情況。與孩子單獨分析事情發生的經過。並問問孩子,如果有更好的解決問題方式,它會有多少種可能?女孩的反應確實過激,但未必不是事出有因。當面與男孩溝通?或當場尋求第三方(老師,班長,同學)確認矛盾所在?透過交流讓女孩懂得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以及情緒疏導與自我行為管理。
有意識地促進孩子在同理心,情緒管理部分的教育和培養。同時,具備自我保護及社交邊界意識,使她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