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大院地處美麗而富饒的晉中盆地。喬家大院是祁縣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聞名海內外的喬家第三代喬致庸的堂名。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佔地10642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進小院,313間房屋組成,呈雙喜型。整個院落是城堡式建築,三邊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水磨磚牆,結構合理,工藝精細,處處是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和彩繪,形成了一座有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有吉祥的建築藝術寶庫,被專家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
去過山西祁縣的人,都不免會驚訝,在這個看似平淡的縣城裡,居然有喬家大院這麼一座龐大而且精美的建築。這個院子是怎麼來的,誰建造了它,生活在其中的是些什麼人,他們的後人現在又去了哪裡?
同時推出的長篇小說和電視劇《喬家大院》,正是給我們講述了這麼一段起伏跌宕的故事。不過,小說也好,電視劇也罷,既然是藝術作品,總包含了許多想像的成分。讀完看完之後,我們的一部分疑問得到了滿足,另一部分的好奇心卻不僅沒有解開,反而變得更加強烈。
喬燕和,從創業的喬貴發往下排,是喬家的第7代了。她現在是這個人丁興旺的家族的召集人。她笑著說,有人說喬家後裔都跑到國外去了,完全是誤傳。不過,從她父親這輩起,大多數家人都離開了山西,倒是事實。
小說和電視劇裡的喬致庸是她的爺爺的爺爺,用的就是真實的名字。他管理家族產業的時候,也是整個家族最盛的時期,他活了90歲。喬致庸又是喬貴發的孫子。喬家富了6代,家業的掌控大權的傳遞很有意思,一直是隔著一輩的。喬貴發老人有三個兒子,但他看重孫子的能力,大權交給喬致庸。喬致庸的兒子是“景”字輩,他又看中了他的孫子,於是把家業交給了喬燕和的爺爺喬映霞。
喬映霞是這個家族產業的最後一個實際的掌管者。這之後,國家動盪,喬家的產業也逐步衰退,晚年的喬映霞在北京,一直和喬燕和一家住在一起。喬燕和清楚地記得,這個爺爺很開通、洋派,他去世的時間正好是自己13歲的生日。
喬家大院的興旺時期,裡面住著喬氏三代60餘口,傭僕250多人,還有私塾教師、賬房職員等。1938年,日軍進入祁縣,喬氏一家為躲避戰火,舉家離去,到京、津一帶避難。喬燕和就是在天津出生的。
喬家非常重視子女的培養。當初喬致庸就很有這方面的長遠眼光。他11個孫子輩中,除三人仍經營族業外,其餘既不從事別的商業活動也沒有從政,就以股本分成,而把相當多的部分作為教育經費。到玄孫一代,20個子女中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和12個大學生。再接下來,以喬燕和這一支的兄弟姐妹來說,有做翻譯的,醫生的,商場經理的,都在各行各業擁有著自己的事業。現在,整個家族的大部分成員都生活在北京。
對於喬燕和來說,她對大院的感情是複雜的。經歷了種種的風風雨雨,使得她遲至1990年,才隨父親喬鐵民第一次回到了象徵著家族榮譽的喬家大院。對她父親來說,從抗戰期間逃離家鄉算起,其間也已經相隔了50多年。
這以後,她常常回到祁縣,回到大院。不過,她對第一次回鄉記憶猶新。她說,走進大院,感覺一切都那麼莊重、威嚴,還有一些神秘。和原來想像的大不一樣。差不多就從那時候起,她有了想把喬家大院和曾經生活在大院裡的先輩的歷史,用某種藝術手法表現出來的想法。
喬燕和說,家族裡的許多人也都有這樣的想法,比如她的父親。父親當年在喬家民俗博物館裡,還題了三個字“故鄉情”。喬鐵民原先在北京當教師,身體一直不太好,涼的、硬的東西都不能吃。但回到故鄉後,他變得神采奕奕,喬燕和跟著他跑了許多地方。
但把想法付諸現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喬燕和接觸了許多作者、導演、製片人。而在3年前,她終於把計劃具體地落實下來。她說,她和現在的創作者們合作很愉快,而且一直覺得這裡面的許多事情,讓人覺得特別有緣,比如她當初和某人談這個計劃,以後繞了一大圈,居然還是這個人來參與這個專案的完成。事實上,在拍攝期間,導演、主要演員都發生了更換。讓人遺憾的是,她的父親1993年已經在北京去世,享年75歲。
太長了
喬家大院地處美麗而富饒的晉中盆地。喬家大院是祁縣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聞名海內外的喬家第三代喬致庸的堂名。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佔地10642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進小院,313間房屋組成,呈雙喜型。整個院落是城堡式建築,三邊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水磨磚牆,結構合理,工藝精細,處處是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和彩繪,形成了一座有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有吉祥的建築藝術寶庫,被專家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
去過山西祁縣的人,都不免會驚訝,在這個看似平淡的縣城裡,居然有喬家大院這麼一座龐大而且精美的建築。這個院子是怎麼來的,誰建造了它,生活在其中的是些什麼人,他們的後人現在又去了哪裡?
同時推出的長篇小說和電視劇《喬家大院》,正是給我們講述了這麼一段起伏跌宕的故事。不過,小說也好,電視劇也罷,既然是藝術作品,總包含了許多想像的成分。讀完看完之後,我們的一部分疑問得到了滿足,另一部分的好奇心卻不僅沒有解開,反而變得更加強烈。
喬燕和,從創業的喬貴發往下排,是喬家的第7代了。她現在是這個人丁興旺的家族的召集人。她笑著說,有人說喬家後裔都跑到國外去了,完全是誤傳。不過,從她父親這輩起,大多數家人都離開了山西,倒是事實。
小說和電視劇裡的喬致庸是她的爺爺的爺爺,用的就是真實的名字。他管理家族產業的時候,也是整個家族最盛的時期,他活了90歲。喬致庸又是喬貴發的孫子。喬家富了6代,家業的掌控大權的傳遞很有意思,一直是隔著一輩的。喬貴發老人有三個兒子,但他看重孫子的能力,大權交給喬致庸。喬致庸的兒子是“景”字輩,他又看中了他的孫子,於是把家業交給了喬燕和的爺爺喬映霞。
喬映霞是這個家族產業的最後一個實際的掌管者。這之後,國家動盪,喬家的產業也逐步衰退,晚年的喬映霞在北京,一直和喬燕和一家住在一起。喬燕和清楚地記得,這個爺爺很開通、洋派,他去世的時間正好是自己13歲的生日。
喬家大院的興旺時期,裡面住著喬氏三代60餘口,傭僕250多人,還有私塾教師、賬房職員等。1938年,日軍進入祁縣,喬氏一家為躲避戰火,舉家離去,到京、津一帶避難。喬燕和就是在天津出生的。
喬家非常重視子女的培養。當初喬致庸就很有這方面的長遠眼光。他11個孫子輩中,除三人仍經營族業外,其餘既不從事別的商業活動也沒有從政,就以股本分成,而把相當多的部分作為教育經費。到玄孫一代,20個子女中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和12個大學生。再接下來,以喬燕和這一支的兄弟姐妹來說,有做翻譯的,醫生的,商場經理的,都在各行各業擁有著自己的事業。現在,整個家族的大部分成員都生活在北京。
對於喬燕和來說,她對大院的感情是複雜的。經歷了種種的風風雨雨,使得她遲至1990年,才隨父親喬鐵民第一次回到了象徵著家族榮譽的喬家大院。對她父親來說,從抗戰期間逃離家鄉算起,其間也已經相隔了50多年。
這以後,她常常回到祁縣,回到大院。不過,她對第一次回鄉記憶猶新。她說,走進大院,感覺一切都那麼莊重、威嚴,還有一些神秘。和原來想像的大不一樣。差不多就從那時候起,她有了想把喬家大院和曾經生活在大院裡的先輩的歷史,用某種藝術手法表現出來的想法。
喬燕和說,家族裡的許多人也都有這樣的想法,比如她的父親。父親當年在喬家民俗博物館裡,還題了三個字“故鄉情”。喬鐵民原先在北京當教師,身體一直不太好,涼的、硬的東西都不能吃。但回到故鄉後,他變得神采奕奕,喬燕和跟著他跑了許多地方。
但把想法付諸現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喬燕和接觸了許多作者、導演、製片人。而在3年前,她終於把計劃具體地落實下來。她說,她和現在的創作者們合作很愉快,而且一直覺得這裡面的許多事情,讓人覺得特別有緣,比如她當初和某人談這個計劃,以後繞了一大圈,居然還是這個人來參與這個專案的完成。事實上,在拍攝期間,導演、主要演員都發生了更換。讓人遺憾的是,她的父親1993年已經在北京去世,享年75歲。
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