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十四五”規劃應考慮的問題五年規劃是事業發展的指南針和路線圖,在凝聚共識、引領發展、調配資源中發揮重要作用。2019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關鍵之年,也是各領域“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在全球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描繪五年期間應對事業新常態的戰略總綱,意義相較以前更為重大。我們認為,高校“十四五”規劃必須重點考慮以下四個問題。立德樹人縱深推進雖然高校正在被賦予更加廣泛的使命和任務,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黨中央全面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雖然高等教育相關的計劃、專案、平臺的設計都在強調人才培養,但實踐中依然存在“忙起來不要”的問題,或者被其他短期目標和任務干擾的現象,可以說是高校長期內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十四五”期間,高校應繼續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推動立德樹人向縱深發展。具體來看:一是要旗幟鮮明地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培養人才上的基礎性指導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和專業知識教學體系充分貫通起來,培養忠誠於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為立德樹人提供廣泛的成長場景,包括課堂外、校園外、書本外,尤其是把培養空間拓展到鮮活的生產實踐中,把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三是用迭代思維來重構培養體系,包括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體系、體現交叉融合趨勢的課程內容、利用現代化手段的教育教學過程,特別是要讓人才需求方(如企業)參與培養過程,這就需要戰略性謀劃和系統性實施。貢獻國家創新發展當前,全球創新活動進入新的密集期,各國間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競爭日趨激烈。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之一,以及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推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更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在大國崛起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隨著創新正規化的轉變、全社會創新格局的調整,高校的這一優勢地位正遭遇嚴峻挑戰,在部分環節上有被科研機構、領軍型企業所替代的危險。“十四五”期間,為進一步發揮國家創新事業全域性發展的貢獻者作用,高校要著力提升重大創新任務承擔能力,不斷產生能夠代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核力量”的重大創新成果。具體來看:一是不斷強化基礎研究能力,在前沿理論研究、工程基礎研究上打造優勢,依託重大科技設施推動學科交叉和資源整合;二是利用校內外各種力量提升技術攻關和工程化能力,把一體化協同科技創新團隊作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重大工程需求的基本依靠;三是改善創新發展的“軟環境”,營造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優良學風,鼓勵原始創新,尊重學科差異,破除不合理的規章制度,進一步釋放科研生產力。關鍵環節改革破冰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按照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總體要求,各高校結合實際分別制定綜合改革總體方案並加以實施。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特別是營造了深化綜合改革的氛圍,但進入深水區之後仍然有很多亟待破冰的關鍵難題。目前,繼續深化改革的宏觀環境不斷向好,高校在經費使用、人事管理、學生培養等關鍵領域的自主權不斷加強,這也為高校在深層次上逐步打消了以前因為改革方向反覆帶來的風險擔憂。故而,高校如能利用“放管服”改革契機,實現關鍵環節改革的破冰,必將極大釋放辦學活力。具體來看:一是人事管理上減少傳統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齟齬,以人事新體制啟用教師隊伍創新潛力,甚至可考慮在新平臺、新隊伍、新任務中充分運用市場化用人機制,並實現教師校內各學科之間和校內外的有序流動;二是重塑校院兩級關係,界定清楚“院為實體”改革中的責權利關係,在推動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時,實現校院良性互動和協同共贏,不斷啟用基層辦學活力;三是在全校層面解決資源驅動與願景激勵的關係,在增量資源向重點領域、特色方向上傾斜投入的同時,還要規避“資源富集時代”的自我發展動力式微和可持續發展乏力的問題。全球視野開放辦學雖然當前全球化浪潮出現了一股逆流,中美科技教育合作遭遇寒流,但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的流動共享與開放連結的演進趨勢並未改變。當前各高校開展的國際化活動,更多地被視為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綜合實力的重要方式。面向未來,更應該把全球化作為高校的執行狀態和發展場景,並據此構建開放協同的辦學體系。具體來看:一是消融人為隔離,實現國內外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展,比如逐步實現留學生趨同化管理,推動中外學生培養過程一體化,消除校園生活“孤島”,促進中外學生相知、相親、相融;二是以全球化視野塑造辦學正規化,包括建設更多的國際化課程、應對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三是打造全景式的國際化辦學特區,對接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辦學資源,為改變總體辦學面貌起到更好的示範效果。
高校“十四五”規劃應考慮的問題五年規劃是事業發展的指南針和路線圖,在凝聚共識、引領發展、調配資源中發揮重要作用。2019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關鍵之年,也是各領域“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在全球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描繪五年期間應對事業新常態的戰略總綱,意義相較以前更為重大。我們認為,高校“十四五”規劃必須重點考慮以下四個問題。立德樹人縱深推進雖然高校正在被賦予更加廣泛的使命和任務,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黨中央全面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雖然高等教育相關的計劃、專案、平臺的設計都在強調人才培養,但實踐中依然存在“忙起來不要”的問題,或者被其他短期目標和任務干擾的現象,可以說是高校長期內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十四五”期間,高校應繼續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推動立德樹人向縱深發展。具體來看:一是要旗幟鮮明地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培養人才上的基礎性指導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和專業知識教學體系充分貫通起來,培養忠誠於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為立德樹人提供廣泛的成長場景,包括課堂外、校園外、書本外,尤其是把培養空間拓展到鮮活的生產實踐中,把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三是用迭代思維來重構培養體系,包括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體系、體現交叉融合趨勢的課程內容、利用現代化手段的教育教學過程,特別是要讓人才需求方(如企業)參與培養過程,這就需要戰略性謀劃和系統性實施。貢獻國家創新發展當前,全球創新活動進入新的密集期,各國間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競爭日趨激烈。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之一,以及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推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更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在大國崛起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隨著創新正規化的轉變、全社會創新格局的調整,高校的這一優勢地位正遭遇嚴峻挑戰,在部分環節上有被科研機構、領軍型企業所替代的危險。“十四五”期間,為進一步發揮國家創新事業全域性發展的貢獻者作用,高校要著力提升重大創新任務承擔能力,不斷產生能夠代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核力量”的重大創新成果。具體來看:一是不斷強化基礎研究能力,在前沿理論研究、工程基礎研究上打造優勢,依託重大科技設施推動學科交叉和資源整合;二是利用校內外各種力量提升技術攻關和工程化能力,把一體化協同科技創新團隊作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重大工程需求的基本依靠;三是改善創新發展的“軟環境”,營造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優良學風,鼓勵原始創新,尊重學科差異,破除不合理的規章制度,進一步釋放科研生產力。關鍵環節改革破冰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按照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總體要求,各高校結合實際分別制定綜合改革總體方案並加以實施。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特別是營造了深化綜合改革的氛圍,但進入深水區之後仍然有很多亟待破冰的關鍵難題。目前,繼續深化改革的宏觀環境不斷向好,高校在經費使用、人事管理、學生培養等關鍵領域的自主權不斷加強,這也為高校在深層次上逐步打消了以前因為改革方向反覆帶來的風險擔憂。故而,高校如能利用“放管服”改革契機,實現關鍵環節改革的破冰,必將極大釋放辦學活力。具體來看:一是人事管理上減少傳統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齟齬,以人事新體制啟用教師隊伍創新潛力,甚至可考慮在新平臺、新隊伍、新任務中充分運用市場化用人機制,並實現教師校內各學科之間和校內外的有序流動;二是重塑校院兩級關係,界定清楚“院為實體”改革中的責權利關係,在推動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時,實現校院良性互動和協同共贏,不斷啟用基層辦學活力;三是在全校層面解決資源驅動與願景激勵的關係,在增量資源向重點領域、特色方向上傾斜投入的同時,還要規避“資源富集時代”的自我發展動力式微和可持續發展乏力的問題。全球視野開放辦學雖然當前全球化浪潮出現了一股逆流,中美科技教育合作遭遇寒流,但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的流動共享與開放連結的演進趨勢並未改變。當前各高校開展的國際化活動,更多地被視為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綜合實力的重要方式。面向未來,更應該把全球化作為高校的執行狀態和發展場景,並據此構建開放協同的辦學體系。具體來看:一是消融人為隔離,實現國內外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展,比如逐步實現留學生趨同化管理,推動中外學生培養過程一體化,消除校園生活“孤島”,促進中外學生相知、相親、相融;二是以全球化視野塑造辦學正規化,包括建設更多的國際化課程、應對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三是打造全景式的國際化辦學特區,對接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辦學資源,為改變總體辦學面貌起到更好的示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