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廢
-
2 # 種地的秀才
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其儒法鬥爭一直沒有斷過。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儒法鬥爭有著不同的政治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儒家如孔子、孟子等人和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如墨翟、韓非子、商鞅等人就尊天命與反天命展開的思想鬥爭。
西漢前期,地主階級還繼續推行法家路線來打擊奴隸制復辟勢力。西漢後期封建制度已經鞏固地主階級的地位發生變化,矛盾主要來自於農民,就從尊法轉為尊儒,以適應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因此便產生了董仲舒的神學思想體系。儒法鬥爭演變為地主階級內部保守派與革新派之間的路線之爭。
到東漢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官方哲學。魏晉南北朝流行的玄學同儒學一樣,都是束縛人民的精神武器。
到了唐朝,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出現了以韓愈等保守派“理學”思想與主張革新的柳宗元、劉禹錫等的思想對立。宋代反理學有王安石、葉適對朱熹、程頤的對立。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顔元直、戴震等人也從各方面反對理學。直到近代發展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法儒鬥爭在新的歷史下繼續開展,只不過與封建時代有不同的新的內容。
-
3 # 富春葉語
在古代歷史上,儒家對封建王朝的作用和影響力,是永遠無法抹殺的,它的興衰也是無法繞開的歷史話題。
儒家創始人孔子,生活於春秋末期,一生崇拜西周周公旦的豐功偉績,致力於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面對現實的“禮崩樂壞”,提出“仁愛”等思想,並奔走相告,期望他的思想能夠被當時的諸侯王所接受。無奈,當時的春秋霸主們考慮的是如何富國強兵,吞併其它諸侯國。至於要諸侯國間以禮相待,避免兵戎相見,結果可想而知,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四處碰壁,無果而終。
好在孔子的子孫和弟子們不離不棄,繼續發揚孔子的精神,將孔子的課堂筆記和講話彙編成冊,就是日後大家耳熟能詳的《論語》,儒家思想慢慢開始成型。加之亞聖孟子的發揚光大,儒家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始終處於前列,一度成為顯學。
有道是:天有不測風雲。秦始皇利用法家治理,統一了各諸侯國,建立起幅員遼闊的秦朝帝國,繼而發動“焚書坑儒”,直接將儒家“打入冷宮”。至此,儒家開始陷入低谷。好在秦朝短命,僅二世便滅亡,否則儒家可能很難再度崛起。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雖然摒棄法家,改用道家治國,但是他已經感受到儒家在禮法上的優點,開始逐步接受儒家思想。到了西漢武帝,經過道家無為而治,國家逐步走出建國以來的低迷期,國富兵強。漢武大帝雄才大略,此時道家無為出世的思想,已經無法確保國家繼續強大。
儒家大儒董仲舒,審時度勢,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的精華,創立了新儒家。他透過著名的“天人三策”,取得了漢武帝的青睞。尤其是儒家思想所表現出的入世奮鬥精神,加上新儒家思想的“先進性”,促使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經過整個漢代的發展,儒家逐步取代道家,正式成為社會主流正統思想。加上之後歷代大儒的不斷創新,致使儒家一枝獨秀,始終處於社會的主流思想達兩千年之久。
回覆列表
戰國之時百家爭嗚,當時儒家只居於齊魯,道家勢大,其餘墨農法陰陽各有起源地!因當時儒家思想極具包容,故傳承廣泛!
戰國後期秦以法家一統天下,始皇為實施千秋一帝之夢,需罷黜儒家,因為儒家講仁義禮讓,天下平等,不利於秦始皇奴役天下。秦始皇要建立帝制,中央集權!不允許思想文化與之背弛。
不料,始皇焚書帝業墟。至大漢建立,劉邦對儒生也不太重視(劉邦是唯用主義,但不排斥)。至漢強盛,才逐漸推崇儒家。之後數千年一直以儒為主流,儒家不興之時往往是國亂之時。
因為統治階層(當中開明之君)發現,儒家講秩序,講禮儀,崇尚忠義,不亂議鬼神,有利於大治!
而被統治階層亦發現,儒家精神為公之面大,講有教無類(平等)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義)講使民以時節用(愛民)。
對於統治者而言,治下安穩,何樂不為!對於被統治者而言,食有食衣有衣,又何樂不為!及至統治者私慾太大,民不聊生!則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儒家也是有反抗性的。反觀佛之來世,道之自然,儒家要積極多了。而至於陰陽術數諸家當然不足道矣,故此儒家才為正統。
歸根結底儒家為正統,在於儒家發掘並承認人性善。強調人之能動性(不怨天不尤人),講求正義公平。孔子曰思無邪!
只可惜,帝王心術,多以儒為工具,行封建帝制,儒家以此背罵名!
儒家沒叫婦女纏足,儒家沒叫鎖國,儒家沒說不發展科技,也沒說要封建帝制。
它教我們克已復禮,日新苟日新,見賢思齊,愛國救民、天下大同等等
儒家若不為中華正統,我輩豈不得拜基督唸佛了,怎麼可能?!我們尊儒家為正統,學習外面文化是可以的,但我們得有主心骨,不忘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