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目淵
-
2 # Mr_wMr_
1.從社會角度來說,一個王朝將要覆滅的時候(排除宋代外族入侵),大多體制已經極度腐朽,制度冗雜而且僵硬,導致行事受阻,人心思變,陷入內憂外患。上至廟堂,下至民間,往往積怨已久。當一個新王朝建立以後,新任統治者就會針對前朝時弊,進行改革。比如漢相較於秦無為而治,宋相對於唐消除藩鎮割據,明相對於元整頓吏治。這樣就能使社會從前朝弊病中走出來,得到迅速發展,外加王朝初期,社會比較清明,政局也會相對穩定。
但是一個王朝進入中期,經過近百年,法規和制度如果不與時俱進,就必然開始僵化,辦事效率下降,體制的漏洞被發現和利用,導致很多投機鑽營者的出現,侵害國家利益。更有甚者,出現利益集團,他們在既有的體制下可以肆無忌憚地謀取利益,自然會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改革。
所以,以史為鑑,既得利益派,不論什麼時代,什麼制度,什麼社會體制下,都是國家的毒瘤。應當及時扼殺,嚴厲打擊!
2.從帝王的角度來說,經歷過推翻前朝的戰爭或者政變的君主,縱觀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除了五代十國的幾個活寶,沒有等閒之輩(李淵先不討論),他們要麼是草根出身(亭長劉邦,和尚朱元璋),深知百姓需要什麼,要麼是封疆大吏(唐國公李淵,大將趙匡胤),精於權術,瞭解體制問題所在。可以說都是雄才大略的有為之主,而且作為開國之君,其權威極高,他的意志可以堅決的貫徹執行下去。
而百年之後的君主從小長在深宮,能力相較於前幾代君主大多不如,而儲君之位更是高危行業,很多太子都謹小慎微,鮮有改革的魄力。另外,由於臣子權利集團的形成,權臣的出現,君主權威也大大減弱,相較於王朝初期,君王想要乾綱獨斷,難度更大。
所以,“中興之主”堪稱罕見物種,他必須要有高深的權謀能力,堅決的意志,精準的判斷能力。但這對養尊處優的皇子王爺來說,難度太大。
3.臣子角度。開國元老,大多屬於經世致用一派,知行合一。他們所學的知識往往多而雜,更加“接地氣”,而且歷經磨礪,知道事情應該怎麼處理。(比如蕭何,李善長)他們屬於能臣加賢臣,能有力的輔佐皇帝。
到了中期,開國哪些老油子基本死光了,臣子都是士大夫承襲(秦漢),察舉(秦漢),科舉(隋以後)出來的。承襲制完全靠不住,因為老子英雄兒子廢物的多了去了。察舉雖然有改進,但是還是隻能選一小部分人才,還保不齊推舉的長老官員吃了回扣。科舉看起來不錯,但是其實弊病很大,選出來的臣子,很多學問一流,辦事二流(最典型的就是朱允炆的三個二流軍師)。而且孔孟之道,讀懂了可以治天下,讀不懂就成了迂夫子(比如朱由檢想遷都,一幫老學究反對,最後的機會也沒了)。
另外,到了王朝中期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官員集團。也叫結黨。結黨首先會影響皇權,這樣即使有意欲進取之君,遇到守舊之臣,也無力迴天,甚至可能被這一集團打壓,廢黜(光緒同志節哀,當然外戚干政也是一大原因)。第二,結黨就必然引發黨爭。黨爭說白了就是內鬥。讀過歷史的應該都知道一點:
兩千年來,只要中華民族內部不自己折騰自己,中國就是不可戰勝的。
這樣的內鬥嚴重消耗國家實力,敗壞吏治,除非君主以雷霆手段大力打壓,否則就發展成亡國之勢。
但是,中期的臣子也不都是無能之輩。因此歷史上也有“中興之臣”的稱號,正所謂挽狂瀾之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例如清代曾國藩,明代張居正於謙,宋代岳飛韓世忠,唐代李光弼郭子儀等。
同樣,中興之臣也是稀有物種,首先是絕對的忠誠,其次是極強的能力(所以方孝孺就算了,他是讀書人的榜樣,卻不是臣子的榜樣,畢竟是把皇帝給坑了),第三是要有謀略(身位正派主角,打擊邪惡勢力,不知道多少大壞蛋想把你抽筋扒皮)。
所以,一個朝代的中興,不僅面對著複雜的鬥爭形式,會遇到不亞於創立王朝時的巨大阻力,而且還需要兩個珍稀物種同時出現,所以歷史上的中興,扳指頭都能數的過來,比如少康中興,光武中興昭宣中興,元和中興,弘治中興(同治中興我感覺太牽強)。
最後要說的是,中興固然罕見,開國也絕不簡單,如果說中興是“明君”和“賢臣”同時出現,開國則是“風雲際匯”。只不過特殊年代,其主君更是雄才大略,其臣下更是英武無雙。
回覆列表
所謂中興,就是能夠在一個朝代出現大的波折以後,出現一個新的氣象,讓王朝重新走上盛世的過程。比較出名的是“光武中興”,劉秀重新建立漢政權後, 儘量避免戰爭. 以柔治國, 開創了東漢的歷史。
但就是這樣,東漢的社會矛盾始終尖銳,一直到東漢滅亡都沒有解決土地的矛盾,從而引發外戚與宦官爭權、黨錮、黃巾之亂等一系列問題,最終三國歸晉。
歷史有時候就這樣,看上去是機會,還要看人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