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養殖南美白對蝦一畝放3.5-4.5萬尾。
因為從養殖週期來看,放養密度為3-7萬尾/畝之間時,隨著密度的增加,養殖週期呈延長趨勢。結合第一次的起捕規格,當放養密度小於4萬尾/畝時,養殖週期較短,而且第一次的起捕規格較大,平均為41尾/500g,說明了此密度下的池塘水體未得到充分地利用,所以最終的畝產量也是最低的。當放養密度為4-7萬尾/畝時,第一次起捕時規格差異不大,平均規格在50-53尾/500g左右,這與市場要求聯絡緊密,因為一般的對蝦出售規格很少小於60尾/500g。
從日增重來看,4-7萬尾/畝的放養密度範圍內對蝦日增重變化不大,趨於平穩,但結合成活率來看,卻是隨密度上升明顯下降,考慮密度與成活率兩個因素後發現,存塘蝦的數量基本維持在3.7-4.3萬尾/畝,說明了池塘環境能承受的容載量也在此範圍之內。
畝產量的變化也可驗證上述結論:當放養密度在3-7萬尾/畝之間,並且逐步增大時,畝產量隨之上升;且當放養密度在3-5萬尾/畝時,隨密度的升高,畝產量的增加更為顯著;密度在5-7萬尾/畝間增加時,畝產量的增加並不明顯。這也說明了單位養殖水體存在一個最適的養殖容量,當放養密度小於最適養殖容量時,隨放養密度的增加,畝產量會快速上升;當放養密度超過最適養殖容量後,畝產量變化不大,而養殖週期卻延長。
放養密度的改變必然會引起池塘飼料的投餵量、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組成、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等發生改變,從而引起養殖週期、成活率、餌料係數和畝產量等相應的變化。在對蝦土池養殖中,當放養密度較低時,水體中的浮游植物以矽藻為主;而高密度放養條件下,藍球藻和裸甲藻的生物量佔絕對優勢,甚至超過總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半以上,這兩種藻類能分泌毒素抑制其它藻類的生長,這對池塘水質的管理及對蝦天然餌料的補充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也為對蝦養殖的日常管理造成了困難。
而且,低密度養殖時,水體中浮游植物佔優勢,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大,則浮游動物佔優勢,這是因為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水體有機汙染嚴重,而在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水體中,藻類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量都會降低,
大規模養殖南美白對蝦一畝放3.5-4.5萬尾。
因為從養殖週期來看,放養密度為3-7萬尾/畝之間時,隨著密度的增加,養殖週期呈延長趨勢。結合第一次的起捕規格,當放養密度小於4萬尾/畝時,養殖週期較短,而且第一次的起捕規格較大,平均為41尾/500g,說明了此密度下的池塘水體未得到充分地利用,所以最終的畝產量也是最低的。當放養密度為4-7萬尾/畝時,第一次起捕時規格差異不大,平均規格在50-53尾/500g左右,這與市場要求聯絡緊密,因為一般的對蝦出售規格很少小於60尾/500g。
從日增重來看,4-7萬尾/畝的放養密度範圍內對蝦日增重變化不大,趨於平穩,但結合成活率來看,卻是隨密度上升明顯下降,考慮密度與成活率兩個因素後發現,存塘蝦的數量基本維持在3.7-4.3萬尾/畝,說明了池塘環境能承受的容載量也在此範圍之內。
畝產量的變化也可驗證上述結論:當放養密度在3-7萬尾/畝之間,並且逐步增大時,畝產量隨之上升;且當放養密度在3-5萬尾/畝時,隨密度的升高,畝產量的增加更為顯著;密度在5-7萬尾/畝間增加時,畝產量的增加並不明顯。這也說明了單位養殖水體存在一個最適的養殖容量,當放養密度小於最適養殖容量時,隨放養密度的增加,畝產量會快速上升;當放養密度超過最適養殖容量後,畝產量變化不大,而養殖週期卻延長。
放養密度的改變必然會引起池塘飼料的投餵量、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組成、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等發生改變,從而引起養殖週期、成活率、餌料係數和畝產量等相應的變化。在對蝦土池養殖中,當放養密度較低時,水體中的浮游植物以矽藻為主;而高密度放養條件下,藍球藻和裸甲藻的生物量佔絕對優勢,甚至超過總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半以上,這兩種藻類能分泌毒素抑制其它藻類的生長,這對池塘水質的管理及對蝦天然餌料的補充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也為對蝦養殖的日常管理造成了困難。
而且,低密度養殖時,水體中浮游植物佔優勢,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大,則浮游動物佔優勢,這是因為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水體有機汙染嚴重,而在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水體中,藻類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量都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