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意思是:英雄的流風餘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譯文:江山千古依舊,割據的英雄孫仲謀,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英雄的流風餘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居住。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本詩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當時辛棄疾支援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當朝者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思想主題: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讚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又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出自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意思是:英雄的流風餘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譯文:江山千古依舊,割據的英雄孫仲謀,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英雄的流風餘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居住。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本詩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當時辛棄疾支援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當朝者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思想主題: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讚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又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