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德國作為戰敗國,是無條件投降,割地賠款,國家被肢解,一分為二。戰爭後期還經歷了激烈的本土作戰,加之盟軍長期的空襲,德國主要城市大多滿目瘡痍,美軍曾感嘆道:“要清理柏林街道上的戰爭廢墟都得需要20年。"
關於德國重建,先講個小故事。
有個美國軍官問美駐巴黎辦事處主任哈里曼:“你覺得德華人能重建家園嗎?”對方回答說:能。軍官甲說:你怎麼知道?哈里曼回答道:“你看見他們在廢墟下種的花了嗎?”。
第一,一流的人才儲備,二戰中打了敗仗,國家也成了廢墟一片,但德國仍然有一大批優質的科研人才和高素質的技術工人。
雖然德國本土遭到重創,喪失了大量的廠房和機器,但技術工人培養體系和完善的制度卻都保留了下來,這些成為了德國再次崛起的基礎。
第二,本身良好的科學技術儲備 。二戰中德國就展充分展現了其出眾的科技水平,小到突擊步槍,大到V1、V2導彈在內的一系列新式武器,還有很多,到現在人們都不太理解的“黑科技”,比如“納粹鍾”。雖然這些先進技術和武器裝備沒有改變戰爭結果,但是,所積累的技術大多都可以支援民用領域。
第三、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美國為了控制歐洲局面,遏制蘇聯,需要重建一個穩定強大的西歐。當時的西德作為資本主義對抗紅色陣營的前沿,面對東德和華約集團,同時為了充分顯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美國對其援助力度極大。美國大量的低息無息貸款和無償贈予,對德國經濟的恢復極為關鍵的作用。馬歇爾計劃為德國注入了急需的資金和資源。德國經濟開始快速發展,汽車、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等傳統強勢重工業飛快崛起。
柏林危機期間,西柏林被封鎖,美國飛行員霍爾沃森向西柏林運送生活物資時,都會給 孩子空投糖果,每次投放巧克力時候都會搖一搖,被稱為“巧克力叔叔”,美國在戰後初期的德國老百姓眼裡簡直就是聖誕老人一般的存在。
第四、德國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勞動素質,這個大家都喜聞樂見,所以不多贅述。
第五、歐共體(歐美前身)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兩級格局下,夾縫生存的歐洲開始走向聯合,在20世紀60年代成立歐共體,聯邦德國是當時的主力軍。不但是對德國本身,對戰後西歐各國的經濟恢復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現在的德國仍然作為歐盟的第一大經濟體,發揮著支柱作用;軍事方面也是北約集團的主要力量。
第六、土耳其移民補充了短缺的勞動力。1961年10月30日,聯邦德國同土耳其之間簽訂了《招工協議》。此後,大批次土耳其勞工開始移民德國。50多年過去了,現如今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已經進入第四代移民階段。
戰後土耳其勞工大量湧入二戰後大量土耳其人定居全歐豬肉消耗量最大的德國,目前有250多萬,佔德華人口的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
總之,雖然德國本土遭到重創,喪失了大量的廠房和機器,但其人才貯備,技術工人培養體系和完善的制度卻都保留了下來,仍然有大批優質的科研人才和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這成為了德國再次崛起的基礎。加上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歐共體的成立,德國經濟不同於其沉重的思想意識,倒是很快走出了戰爭陰影,50年代開始迅速崛起。
回覆列表
德國是歐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與日本;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戰敗以後一分為二,國土銳減元氣大傷,因為大規模戰爭的摧殘,德國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然而二戰以後,德國經濟卻迅速恢復崛起,成為了全球主要經濟體。
德國能夠迅速崛起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德意志民族的軟實力基礎並沒有被戰爭摧毀,仍舊儲存著;第二,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美國的強力支援;第三,德國作為戰敗國的側面影響。德國非常重視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義務教育的國家,當世界上很多國家仍舊處於封建社會的時候,德國大部分的婦女都已經受過了教育;近代,德華人才輩出,科技繁榮,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機載雷達、無人機等全都最早出現在德國。
作為戰敗國,大量的德華人才被美國、蘇聯等瓜分,即便如此,德意志仍舊保留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加上德意志民族的天性,催動了德意志在二戰以後的迅速復甦。
近代德國兩次發動大戰,主要也是為了爭奪海外地盤。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英國等老牌帝國元氣大傷,海外領土喪失殆盡,對於德國來說相對來說卻是好事——英國、法國等對於德國的優勢一夜之間幾乎完全消失。
同時,隨著世界格局的改變,美蘇爭霸,德國成為了蘇聯與美國博弈交鋒的前沿,蘇聯對東德、美國對西德,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支援,使得德意志的經濟迅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還有一點與日本一樣,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軍事力量被大幅度削弱,加上德國海岸線的大規模失去,德國在防衛上的耗費大量縮減,專心於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