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哥蛋蛋看世界
-
2 # 西哥侃天下
首先,在晚清時期,李鴻章是最具國際視角的高階官員,他領導的洋務運動,是晚清政府的改革開放,試圖在不推翻現行體制的情況下,從技術層面推動中國走向世界,擁抱工業文明和擁有先進國防。洋務運動成為一個政治上極度僵化腐敗的體制中的清流,達到了當時所能達到的高度,但最終難免失敗,這不是李鴻章的錯,他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開放思路,為後世提供了“晚清方案”,參考借鑑和經驗教訓的價值不言而喻。其次,在晚清清流(主要為迂腐的保守派,以孔孟正統自居)普遍空言開戰卻從不研究敵人,甚至不願睜眼看敵人,卻言必開戰的戰狼式愛國思維瀰漫全國的大背景下,李鴻章卻能清醒看到中西方巨大文明差距,深知開戰必敗,戰狼誤國的道理,雖力陳己見卻又無力組止,不得不每次在戰敗後出面收拾爛攤子(因為洋人只認他,跟其他官員始終談不到一個頻道上),終以他名義簽下一份份屈辱條約,實質上是替哪些保守迂腐的戰狼官員背了鍋,被人稱作“糊裱匠”,後人不明就裡,只知道他簽了賣國條約,就把賬都算在他的頭上,實在是不公平,不地道。最後,慈禧太后放縱拳亂引來八國聯軍,慈禧索性同時與各國宣戰,李鴻章拒絕配合此亡國亂命,宣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與各省督撫發起“東南互保”運動。拒絕拳匪禍害東南,保障了半個中國且是賦稅重地的安定。綜上,李鴻章一心為國,在當時體制裡面左右逢源,猶如醫治絕症病人的醫生,以一己之力吊著大清這個垂死病人的最後一口氣,他才是一個真正的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名節的愛國者,一個背鍋俠。和那些口口聲聲拿愛國作為自己名聲裝飾品,卻又絕不肯為了國家而犧牲自己一點名節甚至對那些為了國家利益寧可犧牲名節的人進行口誅筆伐的人相比,李鴻章高尚得多。
-
3 # 你好龍灣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清廷漢人重臣之一,曾歷任過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總理衙門事務大臣等重要職務。
李鴻章在任時期是西方工業革命、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時期,他是清朝開啟國門、對外開放、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與文化理念的開拓者,是晩清洋務運動的先驅。在李鴻章的主導與推動下,晚清從西方引進了一系列的工業製造企業,國內也嘗試開展了礦山開採、鐵路建設、電力開發等,興辦了一批現代學堂。總之,那一時期中國已顯現出近代資本主義的萌芽,無疑這些變化都是與以李鴻章為主要代表的,包括左宗棠、張之洞等一批重臣的努力緊密相關的,所以說李鴻章是中國晚清時期改革開放的先驅。
李鴻章還是淮軍的首領,淮軍是清朝朝廷十分倚重的一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作戰力量。到後期袁世凱創辦“小站練兵”、建立北洋新軍,其骨幹力量大多來自於淮軍系統。再有,中國最早的海軍,即北洋水師,也是李鴻章一手創辦的,經過二、三十年的建設,當時的北洋水師綜合實力已擠身於世界海軍前八強,超過了當時的日本海軍。
李鴻章還是中國近代外交的開拓者,他長期主持清廷洋務運動和對外交涉,在當時慈禧太后把持的腐敗無能、軟弱懼外的清政府中,李鴻章很多時候也是在違心、無奈的情況下,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綜觀李鴻章的一生,其對中國近代歷史有功有過、功過參半。現代有許多人對李鴻章大加好評,還主要是針對李鴻章作為晚清洋務運動和對外開放的先驅人物、開拓者之一,也比較契合中國當前的大形勢。其實深入剖析一下,李鴻章主導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對近現代中國的傷害更為刻骨銘心。
-
4 # 梅子雨summer
說一個最樸素的答案:這麼多人說李鴻章好,李鴻章真的有製得誇讚的地方。同樣也有很多人不喜歡李鴻章,同樣李鴻章也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李鴻章做過什麼值得別人稱讚李鴻章穩住了局勢,遏制住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心思。
為什麼這麼說?
在梁啟超先生的《李鴻章傳》中有這樣一段話: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中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以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其實在李鴻章之前,大清朝廷也推出來過一個話事人——耆英。耆英是正藍旗的,姓愛新覺羅,他的祖上是一位貝勒,最高曾任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1842年鴉片戰爭過後,耆英與伊布里負責與英方談判,後來簽訂了《南京條約》。而耆英做的可不僅僅是簽字,在英方的威脅下,耆英誣陷在臺灣抗英的臺灣道姚瑩、總兵達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達二人被革職逮問,最後導致臺灣抗英勢力被擊潰。1843年,耆英再任欽差大臣,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1844年,他任兩廣總督兼辦通商事務,與美國簽訂了《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了《黃埔條約》。最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耆英在談判過程中與英方發生一點糾紛,他竟然因為害怕,丟下談了一半的合約,跑回了京城,後被皇帝賜死。
耆英在與列強談判中軟弱不堪,列強提什麼他就接受什麼,列強要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毫不思慮國家的利益,為了個人的性命就可以丟下千萬人的血汗。正是有這樣的外交官,在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快速失去了大量的利益,其中實際上有很多可以商榷的餘地,例如臺灣抗英勢力本可以用來與英方進行談判,爭取利益,但是軟弱的耆英為了一己性命置家國利益於不顧,真可謂膽小如鼠、百無一是。
同樣在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時,《馬關條約》簽訂過程中,李鴻章身處日本,被人用槍擊中一隻眼睛,在這時李鴻章說:“不要包紮,讓伊藤博文看看,說定能把賠款往下談。”之後談判時,李鴻章就此提出要下調1億兩白銀,伊藤博文不答應,李鴻章當時說:“終身不踏足日本。”後來李鴻章從歐洲輾轉日本回國時,伊藤博文聞訊來到碼頭迎接,李鴻章寧可在兩船之間架木板走過去,也不願意下船。
在李鴻章出面之後,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等明顯對中國開始重視起來。在與耆英交接時,列強通常出面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而與李鴻章交接,日本是傳奇首相伊藤博文,德國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皇族尚且不得列強如此待遇,難道不能看出李鴻章的才華嗎?
李鴻章之前中國無人,李鴻章出現後,列強才看見這片土地上還有人,不都是懦弱的奴才!
李鴻章沒有留下日記或者隨筆,我們不得而知當時李鴻章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留下來的隻言片語大多與事情相關,這些言語是說與人聽的還是真心話,我們也不得而知。
但是李鴻章在19世紀被國際上稱為“東方俾斯麥”,在周遊歐洲時,李鴻章與俾斯麥有過一場交談,李鴻章在俾斯麥面前痛哭流涕,而他們交談的內容部分被公開了,從這場交談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鴻章的困局。
李鴻章說:為大臣者,欲為國家有所盡力。而滿廷意見,與己不和,群掣其肘,於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
俾斯麥:首在得君,得君既專,何事不可為?
李鴻章:譬有人於此,其君無論何人之言皆聽之,居樞要侍近習者,常假威福,挾持大局。若處此者當如之何?
俾斯麥:苟為大臣,以至誠憂國,度有不能格君心者,惟與婦人孺子共事,則無如何矣。
李鴻章聞之淚如雨下,雲:嗚呼!
大意如下:
俾斯麥:首先要得到君主的信任,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什麼事做不成呢?
李鴻章:如果無論是誰和君主說話,君主都相信,那些靠近君主的人經常狐假虎威,危害國家利益。處於這樣的境地,又該怎麼做呢?
俾斯麥:如果大臣盡心盡力、憂心憂國,還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只有一種可能——君主是孤兒寡母,那樣就沒有辦法了。
李鴻章淚流不止。
李鴻章與俾斯麥的處境多有相似,俾斯麥也是一人之力撐起了德國政治外交,而俾斯麥直接提出李鴻章困局的核心是:君主是孤兒寡母,優柔寡斷,偏聽偏信。這樣的話如果不是雙方惺惺相惜是不會說出來的,而李鴻章的哭泣更是說明俾斯麥說到他的心坎裡去了。
所以李鴻章在做出許多正確判斷的同時,他又不得不做出與內心違背的行為。
李鴻章膽量、學識、見地放眼世界歷史,都屬於一流。李鴻章鎮壓農民起義多用血腥手段,看似憂心國家前途,只不過憂心紫禁城中那一家人的前途。在離開德國時,俾斯麥曾經暗示李鴻章實行君主立憲,真實把控軍政大權,俾斯麥說:我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以保一姓,歐人所不貴也。(暗指李鴻章不應該把眼光放在皇帝一家身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鴻章的見識終究受限於時代。李鴻章生活奢靡,家產豐厚,這並不是李鴻章一人的作風,而是整個滿清朝廷幾百年的作風,雖怪不得他,但李鴻章仍然有失私德。總的來說:李鴻章值得人懷念、值得人喜歡,但被人唾罵,他也得受著,因為私德有失是事實。
-
5 # 路人加工費
李鴻章本來就是好人,為大清帝國效忠。他所做的都是國家必須的,雖然有些沒整明白但也不能怪他,所謂弱國無外交就是這樣,在一個時代,想靠某個人去力挽狂瀾是不可能的。刑天做不到、廉頗做不到、章邯做不到、項羽做不到、諸葛亮做不到、譚嗣同做不到......誰也不好使。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可能說他不好的人是因為他鎮壓了起義軍又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我們凡事有點腦子想一想,太平天國就是神就是正義就是救世主嗎,其實太平天國後期更糟糕。至於簽訂條約,沒有上級領導許可他有幾個腦袋,有幾個膽子夠支援他這麼做?那時候大清已經危如累卵,積重難返了,能做到如此,此公真不簡單。
在此對先人致敬。
雄兵數萬一戰亡,望明月,心悲愴,千里江山何處不荒涼。縱使諸葛張子房,敵萬邦,莫能擋。
犯我中華帆遠揚,聯軍至,人驚惶,凶惡如虎殘毒勝豺狼。欲舉傾國戰列強,爭先上,好兒郎。
-
6 # 悠然堂
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曾經對自己的子女說過,大意是,你們都是優秀的人,可惜生在了一個註定衰落的帝國。這句話對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官僚階層也是一樣的。
作為晚清大臣,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確實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對內來說,鎮壓了各路農民起義軍隊,開展了洋務運動替清王朝增添了最後的國運。
對外來說,雖然在海洋方面的防禦仍然沒有獲得勝利,甚至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但在新疆等地的平叛過程中,仍然能夠獲得勝利,維持清王朝得統治。
但是,清朝的統治根基已經腐朽,更因為清王朝的體制已經不適合在列強爭雄的時代,奧斯曼帝國類似洋務運動的改革已失敗告終,清王朝也一樣。
-
7 # 蘭靈笑笑生
李鴻章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
李鴻章也在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但是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也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總之李鴻章對大清是忠心耿耿,有很多無奈。
當然以後入的視角看李鴻章,他有很多錯誤的決策。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為國為民。總之是褒貶不一,頗具爭議。
不過李鴻章畢竟也是有心為國,也有過洋務運動,建設海軍等不錯的表現。
-
8 # 熊貓大粽子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李鴻章講自己是在風雨飄搖中的一個可憐裱糊匠。當時的清政府所處的世界大環境中,要求他必須要進行改革,要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改變,李鴻章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積極推動清政府進行改變,雖然不徹底,也是有一些作用的。當然李鴻章也是有他的自身侷限性,很難說他好與不好,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
9 # BSFJ
在我看來,他是個忠臣,洋務運動他是一個弱國的外交強手,也是經濟天才,軍事上內戰屬強者,外戰屬中庸者,軍事思想不如他的後輩先進,文化上是奉行“中體西用”的代表-,這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比全盤西化和閉關自守都來得符合實際,官場生存方面,也屬於強者,一直能立於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屬於封建王朝的衛道士,正如梁啟超所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
10 # 道光十三年
以一己之力拖著晚清這條破船孤獨前行的人!
李鴻章頭頂上有兩頂大帽子,一個是“賣國賊”,一個是“誤國”。客觀的來講,按上這兩頂帽子對他來說是不公的。
說他賣國有兩條最直接的證據:第一,馬關條約他籤的;第二,辛丑條約他籤的,第一跟日本人賣國,第二跟八國聯軍賣國。
慈禧說革職就行了,太便宜你了,跟日本人談判去。這事放在別人那裡幹不來,只有李鴻章有這個本事。在去談判的過程中,李鴻章遇到了行刺,滿臉是血。身邊的人說擦一下吧,他說不擦,就帶著一臉血去了談判現場。結果日本人因為這事,不得不在談判條件上做出了一些讓步。
庚子年籤辛丑條約,那就就更冤了。當年這事是慈禧和帶著端王還有義和團搞出來的爛攤子。此時的李鴻章在廣州當兩廣總督,他根本跟這件事沒關係。慈禧太后把這攤子給弄得一塌糊塗,然後帶著光緒皇帝跑到西安了,路上給李鴻章打一個電報,你回來吧,把屎給我擦了,把爛攤子給我收拾了。老頭八十了,哆哆嗦嗦從廣東趕到北京,去在這個賣國條約上簽字,然後簽字之後兩個月,憂憤而死。所以你說,能說他是漢奸嗎?這公平嗎?
要說李鴻章其實是在孤獨的拖著大清這條破船往前走的人,他做的就是為這條老舊的木船修修補補的工作。經過多年周旋,他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開辦洋務,給近代的中國積實現近代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每次國家打敗仗需要去談判了,慈禧第一個找的人就是他。其實這個是出力不討好的髒活,條約簽了,不管這事跟你有沒有關係,你就是賣國賊,就要揹負罵名。而李鴻章的態度就是,你讓我去,我就去,去了就在談判桌上為國家能爭取多少利益,就爭取多少。
李鴻章的這一系列的作為,讓他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比如1896年,作為戰敗國的代表,李鴻章去俄國簽訂《中俄密約》。作為戰敗國中國當時是丟人的很吶。但李鴻章實際上做了一次環球航行,他在全球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基本上是按照一個國王的標準來接待,尤其在德國。當然當時德國可能覺得中國可能會買他們的軍火。
當時就有一些商家蹭李鴻章的“熱度”,比如一個麥乳精的廣告,說李鴻章特愛吃我們的麥乳精,吃了之後牙口好,身體棒,吃嘛嘛香。
所以總得來說,李鴻章在那個年代是一個憑著一己之力為國家與諸多列強斡旋,最大程度爭取利益的這麼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偉人。
-
11 # Wanghu
沒時間去翻細節歷史。
李鴻章是個賣國賊。比如割地賠款,他是經辦人,是責任人。當然,最大的責任人是寶座在上的皇帝和慈禧太后。
責任總要有人擔的。對於這些政治家來說,國家興衰與個人抱負之間,名聲真的不是太重要。
從清朝的歷史和王朝史來講,李鴻章的存在,就像他自己說的是清王朝的裱糊匠。也就是說,它就是起一個裱糊匠的作用。因為這個王朝的根基已經動搖了,不是他個人的力量所能決定的。但是他明顯的運用了他的政治才華,延緩了這個清朝的迅速的崩潰。
從歷史的程序來講,也可以說他是開倒車。鼓破就應該萬人擂。
但是,從歷史的細節上來講,他應該說是一個能臣。在清朝入主中原的幾百年間,也只有在慈禧的掌權時,漢人才受到了真正的重用,其中就包括了李鴻章。李鴻章的作用,是維護大清朝嗎?
他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就讓日本來打,打來打去,中國不過是多了一個省。
這句話發人深思。他是一個為了國家,不願意國家遭受兵災,人民困苦的一個真正的想辦事的臣子。無論是他建立北洋海軍,還是他被迫簽下屈辱的賣國條約,他都是在風雨飄搖中,努力的維持的國家表面的安定。
他真的忠君嗎?我想他忠於的是,中國傳統的文明和文化,他愛的可不是清王朝,他愛的是整個中國。他有許多事情是看的非常穿的。他有政治家的高瞻遠矚,也有實幹家的人隱忍不發。他並不是一個專門的和稀泥派。可以說晚清沒有李鴻章,中國的歷史就會改寫。而果然在他死後不久,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雪今天沒有辦法從細節來詳讀詳解這個人的一生。
但是這個人的一生,代表著新舊交替,時代風雲變幻。而他在他去世後的若干年,關於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這是一個在封建王朝和制度下經營了一生的老臣。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歷史評價,仍舊需要不斷的修正。
因為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會從如今歷史的程序裡去回望過去發生的事情,重新評價歷史人物。
唯一對他肯定的是,他來
-
12 # 煙痞動漫
李鴻章為大清付出的太多了!
重臣 積極改革,雖然失敗了
代替皇族簽署條約 做了一個背鍋俠
為大清做了他能做的都做了
李鴻章不虧欠大清
-
13 # 孤舟泛太湖
首先 並沒有多少人說李鴻章好 中國十幾億人口 說他好的 不過寥寥而已 再者 就算很多人說他好 那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一個人怎麼可能只被人罵而不被人推崇呢 尤其是位高權重 擔一國重任的大臣 如果沒有一處功績 反而不太現實
-
14 # 碧波潭壇主
看看全國有過多少李鴻章廟就知道了!雖然做了清朝裱糊匠,但試問又有誰能做的更好呢,雖然他放棄了琉球群島,主張放棄西北,跟左公考慮的角度不一樣罷了。
-
15 # CH守夜人
作為一箇中中國人簽了辱國條約,是不值得被中國人原諒。除非當時人,現代人對歷史真相一知半解,民間野史有講他的故事,傳說他的聰明。
-
16 # 大鵬600130
以前很多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其實是冤枉了他。有慈禧這個禍國殃民的娘們在李鴻章又能怎樣?我覺得李鴻章為滿清這個四面漏水的破船前封后堵盡力了。
-
17 # 果果侃歷史
總歸是晚清不多的知道怎樣才能發展的人才。當然,知道歸知道,做沒做,做不做得成又是另一回事了。
那年代,天天把變法,改革提在嘴邊的朝廷大員不是“清流名士”就是沽名釣譽。李鴻章再怎麼說也比翁同龢康有為之流好點吧。
還有發財的事情,那年代中國最有錢的絕對是官。因為對商業的限制,造成不管是從地位還是經濟條件來看,官員都是一等一的。所以那個時候大家都擠破頭了去考科舉當官。
自古至今當到李鴻章這種位極人臣的地步還不貪的基本就沒幾個了。真正的清廉的官很多其實都沒啥處理問題的能力。要是大清蒸蒸日上,或許也就沒人管他貪這麼多了,或許後人看了他驕奢淫逸的記載還得說這是盛世之象,奈何大清藥丸了呢...
-
18 # 過來人看漢水
李鴻章放在歷史的放大鏡下評價不可以算好人。在大清一朝,有一千多條不平等條約,最喪權辱國的條約就是他籤的,有人說他代慈禧受過。如果用古代“忠君愛國”作為忠賢標準,他可以選擇自殺而寧死不籤的。這就是鄧小平同志在回答莎氏時有一句話:“香港主權問題沒有什麼可談的,我們不能讓人民罵是李鴻章”。儘管他是清末四大能臣文臣之首,但丟失主權,割讓領土,特別是“將臺灣永久割讓給日本國”之鐵定賣國約條,至今讓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犯難。如還活著,按現行律,他己犯有“賣國罪”。我始終認為,不管任何人,處在任何地位,或因任何原因,只要直接或間接丟失領土,出讓主權,都不應翻案,這是一箇中國人對國家最大的犯罪。比如宋微宗,他辦了許多惠民的好事,但他失了國,他就是“壞”皇帝。如果我們今天的人連這點是非都不願分清,那隻能讓後輩人,讓後學者遺憾了……!
-
19 # 愚夫abc
在晚清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的政治體制下,李鴻章極盡可能的維護了中國的利益,確實不容易!在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談判中,還捱了日本刺客一槍。就因為這一槍,日本的索賠款少了一億兩白銀。臨終前還在進行《辛丑條約》的談判,被俄國使者苦苦相逼。有人說他賣國,也是不客觀的,他只是個背鍋的!
回覆列表
一、譭譽參半李鴻章;
歷來對李鴻章的評價都譭譽參半,客觀而言,李鴻章興辦洋務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引進西方裝置發展中國軍工業,後創立輪船招商局、礦務局、鐵路局等等推進中國現代化;同時建立了中國近代意義上第一隻海軍,這事於國於民都是好事;但是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李鴻章亦有他的侷限性與他的過。
二、中法越南條約“不敗而敗”;重視海防,放棄疆防;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戰爭在越南境內初起,清廷命李鴻章統籌邊防戰事。光緒十年(1884年)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李福協定》,五月法軍撕毀協議進攻諒山;但是直至清軍在廣西和臺灣戰場分別取得勝利後,期間法國與英國也起了衝突,法國在歐洲已經面臨困境,法國在亞洲的軍事部署已經漸漸陷入僵局。李鴻章在清軍取得勝利後最終與法國代表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結束了戰爭。但條約“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中國放棄在越南的特殊地位,承認法國是越南的保護國;中越邊境對法國開放;中國在中越邊界修建鐵路須與法中國人協商等等特權。當時成功收復新疆的左宗棠認為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
李鴻章和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爭,以及兩方對國防見解不同而對立。李鴻章一直強調海防而主張放棄塞防(疆防),這就等於放棄新疆;而左宗棠則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並最終收復新疆並推動新疆置省。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出逃,同年清廷令李鴻章負責與列強代表交涉談判議和。列強們是漫天要價,在李鴻章一再堅持下,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次年,作為清廷代表的李鴻章、奕劻與列強們簽訂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口吐鮮血,同年病逝於北京。李鴻章病逝北京後,清廷追贈其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