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豆文化

    過度擔心和過度依賴同樣可怕。0-1歲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本該天性使然的童真童趣著、大人們該還給事物自然生長的環境了。

  • 2 # 棉媽sky

    從生孩子以來,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親子共讀,講起這段“血淚史”都會有種“想吐”的感覺。從寶寶六個月後一直很關注共讀的培養,最早買的是布書(哈哈,簡單明瞭就是任憑寶寶怎麼撕都撕不爛的書,當然髒了也能洗洗曬曬)。從剛開始的不敢興趣,發展到一歲左右,每本書都要講上三五遍,不然就哭著喊著不肯睡。這個坑是自己娃的,麼辦法老孃我拼勁最後一絲力氣也得給她填完。從最初每天五分鐘發展到最後每天要講一個小時以上,沒有一次喉嚨不冒煙、真心吐血的心思都有了(每個陪讀的媽媽應該都有這樣的血淚史吧)。

    在這幾年與娃共讀的點點滴滴中,我也摸索了一些技巧,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1、0-1歲寶寶的書向來都比較簡單,父母可以根據畫面,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口語來表達,以抑揚頓挫的聲調輔助和誇張性的表情,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2、對於各種開放性的問題,父母的提問是有效的互動,更是一個有趣的探索遊戲,在一次一次思維碰撞中,逐漸地幫孩子梳理出自己的邏輯思維。

    3、允許孩子“瞎說”,所謂的瞎說就是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述他所看到的,可能跟書上作者想要表達的並不一致,但作為父母要“肯定”孩子。

    4、動手動腦“玩繪本”,很多低幼繪本都有一定的遊戲性,比如我家孩子最喜歡的《點點點》,每次講這本書他都要按照上面的要求來幾遍,還有《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我們大可帶孩子一起用橡皮泥或者顏料“創作”一隻毛毛蟲。

    5、最後一個技巧其實就是沒有技巧,每天的堅持,堅持比什麼都重要。

    0-1歲的繪本網上推薦的都買過,真的一點不誇張。

  • 3 # 那方人的家

    這幾年中國的教育流派盛行,大家說得都挺有道理。我看見有的早教機構讓兩三歲的孩子欣賞名畫、識字。有幾歲的小孩就會這個那個,感覺好厲害。

    我生孩子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網路資訊沒這麼發達。記得孩子1歲時唯一給他買過的一本書還是商場促銷時撿的漏。

    現在回想起來,那本書真的很可愛,是布做的,是摺疊起來的,拉開後就是一個長條。每頁有一隻動物的圖案,還有一頁是一面小鏡子。記得當時把書圍在他小床的圍欄上,他經常在那裡抓啊抓的,也會去啃。

    0-1歲的孩子探索的事物實在太多了,一隻小手他可以啃半天,一面鏡子就會逗得他哈哈大笑,他還會研究大人逗他時發出的聲音,自己會去模仿。聽見音樂響,他會用嘴巴品嚐。是不是特別逗,用嘴巴去品嚐聲音,也只有他想得出。

    每天給他做撫觸操,他都是很享受的樣子。夏天還會讓他在一個塑膠質的嬰兒游泳池裡游泳。

    給他放音樂,抱著跳舞。他都是很享受的一種狀態。

    也會放一些有聲書,這一點我覺得在我兒子身上成果明顯。他的聽覺很發達,長大後對看過的書複述能力很強,老師也反映說他聽課效率很高。

    對於他和書有關的片斷,除了那本撿漏的布藝書以外,還 有件事記憶很深。在他兩個月的時候,他爸爸躺在床上,讓他騎在肚子上,給他講社會學。我記得他爸說:“社會學就是講人與人關係的學問……”我和公公婆婆就饒有興味地站在旁邊看,一邊看一邊笑,他非常專注地看著爸爸,像小學生聽課一樣,聽得好認真。當時就覺得這是件特別值得研究的事。

    我兒子從1-4年級也讀了大量的書,但是我總是擔心他看書看得膚淺,一直看些海盜探險,笑話之類的。沒有深度思考,也談不上什麼批判性思維。但是最近他突然喜歡和我聊四大名著了。

    說了很多,總結下要點吧。

    1、0-1歲孩子的養育上,身體是最重要的,把時間花在這方面事半功倍。因為這麼大的孩子,學習就是用身體在學的。身體的體驗,對聲音、對影象、對味道的感覺都是在學習,都是在幫助他發育大腦。

    2、0-1歲的孩子在閱讀上,隨意些比較好。讓他對書有個好的感覺。找一些撕不爛的書,我現在感覺叫玩具更確切些,跟書佔了點邊,有一點書的樣子。拿給他去把玩就好了。

    3、孩子玩耍的時候,大人在旁邊看看書,看到精彩處讀出聲來,讓孩子對讀書有個好的感覺。生孩子後,成年人自己讀書比親子閱讀要重要。

    4、等孩子自然而然對書感興趣時,再劃出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這樣更容易培養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沃茲怎麼換空調濾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