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光是愛拿宋華人,也有楚華人。因為這倆國家弱小總被欺負,而且存活時間長。再加上愛舉例子的兩位大神莊子和韓非子恰好又都是當事國的人(莊子是宋華人,韓非是南韓人),於是他們總被黑。再加之商文化與周文化的衝突,這更像是為了自圓其說去證明這就是地域歧視而總結出的一般規律。
宋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土包括今天的河南東部、江蘇西北、山東西南,國都在今商丘。據史料記載,西周初期周公協助周王平定叛亂後,讓殷商的後裔在商國的商丘建立了宋國。因為宋國位於中原,身處幾大諸侯國的包圍之中,因此頻繁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欺負的物件,直到最終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消滅。
但宋華人的悲劇命運並沒有到此結束。在先秦諸子闡述自己的學說時經常拿宋華人舉例子,關鍵其中不少都是反面教材。諸如“揠苗助長”中的宋人,“棘刺母猴”中的宋人,都是大家嘲弄、諷刺的物件。有人簡單統計過先秦時期文人創作出來的小故事,其中以宋人為主角的諷刺故事最多。不少人將這個現象稱為“中國最早的地域歧視”。
至於為什麼先秦諸子喜歡拿宋人做反面材料,有人認為這與宋國的歷史有關。正如前邊介紹的,宋國是殷商的後裔建立的,殷商雖然已經被周王所滅,但免不了要受周王朝一系諸侯國的敵視。再加上宋國出了宋襄公、宋康王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國君,妄圖與大國爭霸,最終大敗,還貢獻了不少笑料,先秦諸子自然也就樂得拿宋人調侃了。
這個觀點從宋國的歷史中找原因,解釋得有理有據,因此被大眾認同。但反覆揣摩這個觀點,卻總覺得有一個問題實在難以明白:如果被先秦諸子拿來調侃的只有宋國,那麼這個觀點自然沒有問題。但在先秦的諸侯國中,被拿出來調侃的不僅僅有宋人,還有鄭華人、齊華人、楚華人、衛華人等,其中鄭國、衛國是姬姓,與周王室同姓,齊國是姜姓,按照上邊的解釋,鄭、衛、齊三國的人不應該被諸子拿來調侃。
另一種觀點認為,諸子在寫文章時,自然會藉機嘲諷自己討厭的國家。比如《呂氏春秋》中就多次拿齊華人和楚華人開玩笑。但這個觀點不能解釋這麼個問題:秦華人為什麼從來沒有被人嘲諷過?要知道,春秋戰國數百年間,秦國出兵討伐、吞併過多少國家,不說其他國家,齊、楚、韓、趙國的文人為何就不罵秦國呢?
而且,有些短文的作者也未必會承認自己是出於敵意創作的這些文章。比如“揠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但孟子與宋國國君的關係並不錯。另外,孟子兩次去齊國尋求官職,看不出他對齊國沒有什麼敵意,但《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齊人也不是正面形象。此外,在韓非子的筆下,鄭人也經常被塑造成為負面形象。但韓非子出生在南韓的都城新鄭,而新鄭正是之前鄭國的都城。到韓非子出生時,鄭國早已被滅,韓非子又有什麼必要去仇視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呢?
古人不光是愛拿宋華人,也有楚華人。因為這倆國家弱小總被欺負,而且存活時間長。再加上愛舉例子的兩位大神莊子和韓非子恰好又都是當事國的人(莊子是宋華人,韓非是南韓人),於是他們總被黑。再加之商文化與周文化的衝突,這更像是為了自圓其說去證明這就是地域歧視而總結出的一般規律。
宋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土包括今天的河南東部、江蘇西北、山東西南,國都在今商丘。據史料記載,西周初期周公協助周王平定叛亂後,讓殷商的後裔在商國的商丘建立了宋國。因為宋國位於中原,身處幾大諸侯國的包圍之中,因此頻繁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欺負的物件,直到最終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消滅。
但宋華人的悲劇命運並沒有到此結束。在先秦諸子闡述自己的學說時經常拿宋華人舉例子,關鍵其中不少都是反面教材。諸如“揠苗助長”中的宋人,“棘刺母猴”中的宋人,都是大家嘲弄、諷刺的物件。有人簡單統計過先秦時期文人創作出來的小故事,其中以宋人為主角的諷刺故事最多。不少人將這個現象稱為“中國最早的地域歧視”。
至於為什麼先秦諸子喜歡拿宋人做反面材料,有人認為這與宋國的歷史有關。正如前邊介紹的,宋國是殷商的後裔建立的,殷商雖然已經被周王所滅,但免不了要受周王朝一系諸侯國的敵視。再加上宋國出了宋襄公、宋康王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國君,妄圖與大國爭霸,最終大敗,還貢獻了不少笑料,先秦諸子自然也就樂得拿宋人調侃了。
這個觀點從宋國的歷史中找原因,解釋得有理有據,因此被大眾認同。但反覆揣摩這個觀點,卻總覺得有一個問題實在難以明白:如果被先秦諸子拿來調侃的只有宋國,那麼這個觀點自然沒有問題。但在先秦的諸侯國中,被拿出來調侃的不僅僅有宋人,還有鄭華人、齊華人、楚華人、衛華人等,其中鄭國、衛國是姬姓,與周王室同姓,齊國是姜姓,按照上邊的解釋,鄭、衛、齊三國的人不應該被諸子拿來調侃。
另一種觀點認為,諸子在寫文章時,自然會藉機嘲諷自己討厭的國家。比如《呂氏春秋》中就多次拿齊華人和楚華人開玩笑。但這個觀點不能解釋這麼個問題:秦華人為什麼從來沒有被人嘲諷過?要知道,春秋戰國數百年間,秦國出兵討伐、吞併過多少國家,不說其他國家,齊、楚、韓、趙國的文人為何就不罵秦國呢?
而且,有些短文的作者也未必會承認自己是出於敵意創作的這些文章。比如“揠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但孟子與宋國國君的關係並不錯。另外,孟子兩次去齊國尋求官職,看不出他對齊國沒有什麼敵意,但《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齊人也不是正面形象。此外,在韓非子的筆下,鄭人也經常被塑造成為負面形象。但韓非子出生在南韓的都城新鄭,而新鄭正是之前鄭國的都城。到韓非子出生時,鄭國早已被滅,韓非子又有什麼必要去仇視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