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攀登的岩羊
-
2 # 使用者53311601059
①漢家還有人
②軍閥們並沒有達成一致要推翻東漢,所以不存在“義帝”的稱呼。袁術、董卓是自立為王,其結果你們也知道。
好了,就這樣!!!
-
3 # 羽書遲
張飛為什麼成不了"義帝"?可以看關羽怎麼成就關帝之名的。關羽的忠義和能力皆備,不但民間推崇,而且官方認可。尤其是江湖綠林人士對關羽推崇倍至。
關羽和張飛在武力上有"萬人敵“的威名,而關羽可以坐鎮一方,甚至可以以一己之力改變格局,讓曹操和孫權同時感到恐懼。在三國時期還真沒幾個可以做到。張飛沒有這方面的作為,而且與關羽親近下層人員相比他瞧不起底層百姓,這一點讓他在老百姓眼中,尤其是江湖上不受待見。所以張飛不可能成為"義帝"。
-
4 # 圓圓頭不圓
張飛本來就是義弟呀,還是三弟。嘻嘻,皮這一下我很開心。
言歸正傳,題主這裡所說的“義帝”,我想應該指的不是被群雄推舉的天下共主的義帝楚懷王熊心,而是“協天護國忠義帝”——關羽。題目是想說同是結義兄弟,劉備是皇帝,關羽被後世瘋狂追封崇敬,張飛武力戰功忠心也不比關羽差為啥什麼都沒撈到。
首先我們看,對於關羽的追捧是從宋代開始的,南宋偏安一隅,此前代表漢人正統政權的北方首都都已丟失,出於政治需要開始尊劉貶曹,這個時候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的關雲長的忠義形象的樹立,有利於加強統治。加上深入人心的《三國演義》的渲染和此後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
張翼德在小說各類戲劇中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的形象深入人心,一聲“吾乃燕人張翼德”更是震碎人心。而他值得被打造成忠義化身的事件不多,後因力諫劉備伐吳和鞭撻士卒被害,留下了汙點。比之關羽的禮賢下士,傲上而納下的藝術形象也就更不會被尊崇了。
-
5 # 一天往往一生
義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裡面一個最有核心的體系,和一切中國文化裡面的道德價值觀念都能夠相通,包含了忠義、仁義、孝義、情義、恩義、義勇等等,能做到其中之一已難能可貴,如果做到其中絕大多數,那就是獨一無二的千古一人了。關羽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其傳記在正史《三國志》中不過九百多字,得到的評價也並不算高,然而在他身死後,卻步步高昇成為關聖大帝,這不能不說《三國演義》是最大推手。最初隋朝和宋朝都因為政治需要只簡單地加封了關羽,但由於明朝《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使關公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三國演義》將關公塑造成仁義禮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最講義氣最重情義。因此成為宣揚儒家倫理觀念的最佳人選,能作為教化百姓的榜樣。深諳統治之法的明朝朝廷開始大規模加封關公,萬曆年間連續三次加封,最終使關公晉升帝位,清朝更是賜關羽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栩贊宣德關聖大帝”。由此關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其千秋忠義的事蹟對中國傳統社會產了巨大影響。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忠義具體表現在:為匡服漢室之大義而桃園三結義,並且貫徹始終從不動搖;既然承諾劉備追隨終身,就願以劉備的利益為重,甘願牽馬墜蹬,捨命相伴;當關羽肩負著保護劉備妻小的重任時,絕不棄任而自己獨跑或獨死,寧受辱降漢不降曹而全義;與二嫂共處一室,關羽光明磊落,夜立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一經知曉劉備去向,不管千里萬里和榮華富貴,便毅然拋下去追尋。帶嫂過五關斬六將,演出了流傳千古的狹路相逢勇者勝,也寫就了關羽忠義的頂峰;後更在敵對情況下,為報恩義釋曹操,證明了其個人品質是何等重情重義。這一切完全當的起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忠義、仁義、情義、恩義和義勇。
而張飛,雖然勇武過人,義氣當先,但多隻是兄弟之義氣。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嫉惡如仇,勇憨魯莽的形象,其義舉比起關羽上述就相形見絀了。如關張古城會時,一見面張飛便不分青紅皂白刺向關羽,雖然表現了張飛的嫉惡如仇,但從義字角度上就不能這樣,如果是關羽就算是痛心疾首也依然會給張飛一個說明的機會,以全兄弟情義;而張飛在守徐州時失落了劉備的妻子,雖然劉備說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但換成關羽,就不會忽略嫂子,依然會像降曹一樣,先考慮嫂子的安危,這就是關羽和張飛在塑造形象上的義氣差異,因此,張飛你可以說他夠義氣,但不能說他義氣做到頂點,就如同對杜月笙你說他義氣像關羽,他會內心高興但口頭謙虛,但你說他義氣像張飛,他口頭會哈哈一笑,內心卻罵你沒眼光。既然義字做不到頂點,怎麼能稱“義帝”呢?所以經過《三國演義》的加工後,“義”字世上只能關公稱第一,張飛就只能是千古流芳莽撞人而做不了“義帝”了。
回覆列表
關羽重視兵卒,輕士大夫,張飛正相反,敬重士大夫輕視兵卒,關羽輕視士大夫只是待慢瞧不起,張飛輕視兵卒而是酒後動軋鞭打,張飛雖然忠勇無敵,但是給人感覺簡單粗暴,所以稱不了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