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果天下

    1.過去兒童作品經典,卻成為今天成人經典。這是我們丟失傳統文化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表現——從頭學吧。

    2.《弟子規》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概括說來,三歲小兒皆曉得,但卻是八十老翁行不得。為什麼呢?

    ①沒有真懂得,是所知尚淺,知而不懂。要開解,不僅要讀,使人知其然,還要講解,使人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明白。

    ②本末倒置了“明理與名利、成人與成功”等相互關係。是物質社會的階段性表現。這也是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不出“大師”的原因。

    ④一些人用個人成見誤解《弟子規》內容,從而不學。如有人說弟子規培養愚忠愚孝,如有人說《弟子規》培養小綿羊等等。其實當代學者都知道,小棒則受,大棒則走的道理。更讀懂了弟子規中說的,“親有過,柬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同樣,都知曉“自古忠臣皆孝子,未聞孝子難丈夫”。偏見阻礙了學習進步,成見形成了自己錯誤的認知。

    3.如今,孩子需要學習這一課。成人需要補這一課。這是基礎。有道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弟子規》即是做人的基礎要求,也是當人之道的終極結果。《弟子規》是照妖鏡,善惡美醜在他面前一目瞭然。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做人要是不知道人道,不是悲哀嗎?而《弟子規》就是基礎法則。蓋說,《弟子規》共計113件事,能堅持做到50件,這只是俗人。能堅持做到60件,也是常人。能堅持做到70件,是君子。能平常做到80件以上是賢人。能正常做到90件以上是聖人。能持續做到100件往上,那就光芒萬丈啦。這也是蓋說,不要拘泥比喻。

    4.《弟子規》本是給孩子學習用的,如今,我們成人也成了“孩子”。我們不要埋怨歷史,也不要埋怨社會。我們要做一個擔當者,修正自己,努力向前,共同創造我們美好家園。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6.《弟子規》代替不了四書五經,我們的諸子百家、24史等等歷史經典,不學習就永遠膚淺。從做人角度說,這是基礎與昇華的關係。

  • 2 # 陝西西安邢文宇

    “聖賢的書不是讀的、經典不是背的,是用來體驗、與裡面的文字同頻共振的。只有在天心上,才能打通聖賢的能量,心不變,讀的都是資訊資訊而已,充其量只是一個知識分子,本質沒變,沒有什麼價值!聖賢的書必須是天心的人才能以心應心獲取裡面的超級能量和感知到裡面巨大的威力!傳統文化不是用來學的、讀的,而是要換心,用心去體驗和經歷的,否則讀也是白讀、學也是白學!”

    ——沒有經歷體驗和共振,皆為假象。成沒成長或者成長有多少,沒有經歷,都是理論版,心性不變,做啥都是魔心都是虛榮心多疑心嫉妒心;心性改變,罵人都是渡人。

  • 3 # 九易行客王雨劍

    現在很多人都把《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奉為國學經典,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恐怕我們需要追本溯源,看看何為國學何謂經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正本清源。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一篇三言韻文,其成書的歷史大背景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屠城事件後,康熙年間出於在中原長久統治目的,主動追求對歷代沿習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它以通俗的三字韻文形式闡述了學習、做人以及待人接物的常識道理,客觀上它在近代蒙學教育歷史上起到過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傳播國學基礎概念等積極作用。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說其裡面充斥著大量對弟子和晚輩(主要是舊時代父權等級下的晚輩、弟子、學生等等)種種的“行為規範”,更不乏奴性教育、嚴重不尊重個人權利、扼殺學童思考批判能力等很多封建糟粕。若是放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大範疇來說,更難說是國學經典(其他幾本亦如此)。

     

    檢驗一本書是不是國學經典,我認為最起碼要有三個最基本的標準:先賢大德的原創;經過了中國各個歷史發展的反覆檢驗;社會大眾每個階層的人都能常讀常新。如果用上述三個標準衡量的話,要談國學經典,廣義上來說首先是指我們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經史子集,狹義上講至少也不能丟了奠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孔子晚年整理的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但是樂經佚失,傳世實為五經),或後來北宋朱熹編定的四書五經,或南宋以後形成的十三經。

     

    如果是想讓我們的孩子們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學習的內容一定要慎選精選,最好是從活潑生動、簡單易懂的內容入手,引導孩子用心去誦讀和體會漢字詩詞之美,給心靈插上自由的翅膀。千萬避免拿自己做不到的事去要求孩子。

     

    這樣說來,我們把《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歸入到經過改編的國學普及讀物,並有選擇地學習,恐怕更為公允合適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克斯冰箱噪音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