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觀察局

    如孟德斯鳩所言,中國的歷朝皇帝無論賢明與否,都把天下視為個人私產。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是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那麼,對皇帝而言,維持皇權穩固是其首要任務。

    治理天下,需要能臣干將。但如果他們過於出色,並且得到士大夫階層的認可(所謂民心,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有地位人的心),就會動搖皇帝的權威。所謂奸臣構陷,無非是奸臣揣測到皇帝的不滿,故能趁虛而入,充當皇權的劊子手。

    因為君主專制,天下事繫於一人,而缺乏必要的制衡。在很大程度上,皇帝的品行和能力從根本上決定施政效果,這也是古代人期盼明君的原因。

  • 2 # 明朝散發

    古代皇帝是皇權社會,是家天下,皇帝一人的天下,文臣武將就是家裡的管家,打手,一個打手能力再高,打下地盤再多,也還是皇帝的打手。假設你家有個打手,雖然幫你打下很多地盤,但是你看著他小弟越來越多,而且他的小弟還不聽你的話,天天還吃你的,用你的,你會怎麼想?肯定是把他換個崗位,或者多給點錢養老啊!這是出於人性中的安全感!換誰當皇帝都不例外。

  • 3 # 亦有所思

    “無他,朝廷疑耳!”有些時候,反而是安慰自己的藉口,或者說是為自己開脫的藉口!

    為什麼不反過來問一問,朝廷為什麼疑你?

    難道所有的原因都是過河拆橋,鳥盡功藏?

    是否可以理解為這些能臣干將,不懂得為臣之道?

    專橫跋扈,橫行霸道,目無法紀,拉幫結派,恃功自傲!

    懷疑,和不放心是兩個概念!

    平衡,是所有君主帝王必須要掌握的技能,當你的表現不受控制,或者明顯逾矩的時候,朝廷的懷疑是必須的!

    王翦自汙,不是因為秦始皇疑它,只是要王上放心。

    蕭何自汙,不是因為劉邦疑它,只是過份的賢名對君主不利!

    衛青拘謹,也不是漢武帝疑它,是因為身處高位要懂得敬畏!

    這是為臣之道!

    在古代的君臣之道中,所有的功勞和業績的源頭,是帝王的信任和朝廷的託付,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所謂功勞,從何談起!

    有些武將,打完勝仗,馬上交付兵權!

    有些文臣,立下大功,愈加持禮以恭!

    更有甚者,當知道皇帝已經賞無可賞時,故意犯下錯誤,以功過相抵。不賞不罰,甚至還要過於大功,罰上一點,降下一級,才會滿心歡喜!

    用你時,奉你如神!

    不用時,棄你如履!

    這就是現實,而且這是必須接受的現實。換做任何一個被朝廷懷疑的文臣武將來做皇帝,別看之前委屈心寒,可一旦坐上那個椅子,也會是這個德性!

    因為,不能因為一個人的過於強大,而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和生命,這種可能性永遠存在。

    人性,是最不能檢測的!

    這在皇權鬥爭中是一個鐵打不動的定律!

    君臣相得的時候,也不是沒有!

    劉備和孔明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當劉備活著,他從不疑孔明,推心置腹。可是一旦知道自己要死去的時候,就必須要耍心眼,當著孔明的面,給孔明下套設坑!孔明也是心思剔透之下,早有心理準備!要不然,我甚至會懷疑他會死在劉備的前面!

    李世民不也如此麼?自知不久於人世的時候,把徐世績貶到遠方(這一招被許多後代君主所利用,比如康熙貶張廷玉),真的是懷疑麼?不是!徐世績和張廷玉都是高高興興地被貶了。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皇帝在保他們繼續富貴,是把恩典留給下一任天子!

    反面例子,隨便舉上一個,其本質大多是因為“功高震主”、“不知敬畏”、“權力太大”,比如劉邦和朱元璋。而其本質,韓信,黥布,無非就是不願接受擺佈,不想放棄軍權。朱元璋殺功臣,那是清朝史官澆出的汙水(查一查就知道了),藍玉是一個例外,藍玉是和年羹堯是一個級別的,太驕橫!

    所以,題主的“無他,朝廷疑耳”,只是一半原因,而且這一半里,還有不少是自身原因。

    韓信若不是得意請封齊王,藍玉若是低調一些,老年若是沒那麼自傲,候君集的野望別那麼不切實際,楊素早些放下一些多餘的權力。

    曾國藩的功勞,封王都不為過!朝廷疑他到天際了,可是他就是懂得為臣之道,立即交權,解散軍隊,轉為文職,著書立說,開創洋務。

    疑,是危機,也同樣是契機,更可能是轉機!

    無非是考驗人的智慧罷了!

  • 4 # 北跡南尋

    表面上是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不能識人用人。但追根究底還是歸結於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統治者一人之手,如果統治者賢明,有足夠的手段駕馭他們,就不會錯殺能臣干將,如果統治者昏庸無能,不能掌控這些人,那麼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即使無罪也要除掉他們,岳飛的“莫須有”罪名就是這樣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姚明評價周琦能力已經有了提高,但是缺乏關鍵時刻的勇氣,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