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大致可分為三種——神話傳說中的歷史;文獻記載中的歷史;被考古證實了的歷史。“夏商以前的社會”,應該屬於前兩種。
1,人們論及中國的遠古,往往會講到盤古。饒宗頤先生考證,盤古的神像最早見於漢末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壁畫,屬於古越國的神衹。盤古的敘事神話,最早見於三國時吳華人徐整所撰的《三五曆紀》。由於傳說出現年代稍晚,即便在古代,往往也不把盤古作為華人的先祖來祭祀。 2,還有一個“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之說,見於南朝的《搜異記》,也是古越國神話。同樣沒被古代人看得太認真。
3,接下來是關於“四氏”的神話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教人們在樹上搭房子,以規避野獸侵擾;燧人氏鑽木取火,讓人們能夠吃上熟食,還能靠火驅離猛獸;伏羲氏教人們結網、打獵、飼養家畜;神農氏組織人們耕種五穀,使田間的收穫大增。 4,中國上古神話的主要特點,是歷史化的傾向。在古人那裡,認為可尋查的歷史是從伏羲氏開始的。 伏羲,又稱作太昊,古書裡還寫作庖犧、炮犧、伏希、宓犧等,其實都是同音字。和伏羲同時的是女媧,有說他倆是夫妻的,也有說兄妹的,反正都是人面蛇身。河南殷墟侯家莊1001號大墓出土了交尾蛇的蛇形器,山東嘉祥縣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新疆吐魯番城附近出土的唐高昌國絹畫,都有龍形交尾的圖形;還有北周匹婁觀石棺上線刻石畫像有不交尾的圖形,再加上甲骨卜辭上有“䖵(kūn)”字——兩條蛇的形象,作為祭天的崇拜之神。以上種種,凡是兩蛇或兩龍相交、相對的圖形,近代學者都肯定地指出就是伏羲、女媧二皇,他們不但是苗族的始祖,也是漢族器物上雙龍(或蛇)相交形所象徵的始祖,象徵古中國的圖騰文化。
1,不少學者認為,這一段歷史,《史記.五帝本紀》是最重要的文獻材料。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的最後,講了一大段話,大意是,五帝的年代很久遠了,文獻很缺乏,但是他東南西北走了很多地方,蒐集到不少傳說,他只把能與《春秋》、《國語》相吻合的採納了。他認為經過確認的內容都不是虛妄之說云云。他還在《太史公自序》裡說:“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他認為,相比於之前傳說中的歷史,五帝時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必須“萬世載之”。司馬遷接著說:“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夏桀淫驕,乃放鳴條。作夏本紀第二。”他的意思是,大禹的功績是“光唐虞際”,是對五帝時代文明的接續與發展——從此才展開了夏商周三代歷史。 2,黃帝是《五帝本紀》記載之首。他重要的事蹟,是打敗蚩尤。一方面,靠“治五氣,藝五種”——透過發展農業壯大實力;另一方面,也靠“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對其他“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使“諸侯鹹來賓從”。黃帝之時,已建立了相當規模的政權治理機構,如“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從這些記載來看,黃帝時期,已具備了“國家”的雛形。
3,帝顓頊在《五帝本紀》中記載不多,但很重要——尤其特別是強調了他在祭祀信仰方面的建樹——“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說明這一時期,世俗政權與宗教權力的結合及壟斷——宗教的發展,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和必經階段。 4,《五帝本紀》中的帝嚳“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加強了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另外,“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宗教約束更加重要,其結果是“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更主要的是,帝嚳時代道德建設提上了日程——帝嚳“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鬱郁,其德嶷嶷”。
5,《五帝本紀》對帝堯功績概括為:“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部落內部關係和諧;“章百部族之間關係融洽;在這種情況下,帝堯已經能夠“合和萬國”,成為天下共主——勢力範圍大大擴大,形成王國的基礎基本形成。 6,《五帝本紀》對帝舜的記載更上層樓。帝舜選賢任能,合理使用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二十有二人”,以致“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建立王國的條件臻於完備。
孫慶偉教授認為,“司馬遷的《五帝本紀》是一以貫之,不能分割的有機整體,透過五帝事蹟概述了前王朝時期華夏文明演化的三個階段:黃帝,標誌著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軍事盟主的出現;帝顓頊和帝嚳,代表了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的整合,君巫合一的統治方式得以確立;帝堯和帝舜時期,‘德’治觀念形成,國家統治形態進一步完善,華夏文明的人文底蘊基本奠定。”
接下來,就是大禹及王國時代,夏商包括後來的周,依次上演了。
關於歷史,大致可分為三種——神話傳說中的歷史;文獻記載中的歷史;被考古證實了的歷史。“夏商以前的社會”,應該屬於前兩種。
一,神話傳說中夏商以前的歷史。1,人們論及中國的遠古,往往會講到盤古。饒宗頤先生考證,盤古的神像最早見於漢末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壁畫,屬於古越國的神衹。盤古的敘事神話,最早見於三國時吳華人徐整所撰的《三五曆紀》。由於傳說出現年代稍晚,即便在古代,往往也不把盤古作為華人的先祖來祭祀。 2,還有一個“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之說,見於南朝的《搜異記》,也是古越國神話。同樣沒被古代人看得太認真。
3,接下來是關於“四氏”的神話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教人們在樹上搭房子,以規避野獸侵擾;燧人氏鑽木取火,讓人們能夠吃上熟食,還能靠火驅離猛獸;伏羲氏教人們結網、打獵、飼養家畜;神農氏組織人們耕種五穀,使田間的收穫大增。 4,中國上古神話的主要特點,是歷史化的傾向。在古人那裡,認為可尋查的歷史是從伏羲氏開始的。 伏羲,又稱作太昊,古書裡還寫作庖犧、炮犧、伏希、宓犧等,其實都是同音字。和伏羲同時的是女媧,有說他倆是夫妻的,也有說兄妹的,反正都是人面蛇身。河南殷墟侯家莊1001號大墓出土了交尾蛇的蛇形器,山東嘉祥縣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新疆吐魯番城附近出土的唐高昌國絹畫,都有龍形交尾的圖形;還有北周匹婁觀石棺上線刻石畫像有不交尾的圖形,再加上甲骨卜辭上有“䖵(kūn)”字——兩條蛇的形象,作為祭天的崇拜之神。以上種種,凡是兩蛇或兩龍相交、相對的圖形,近代學者都肯定地指出就是伏羲、女媧二皇,他們不但是苗族的始祖,也是漢族器物上雙龍(或蛇)相交形所象徵的始祖,象徵古中國的圖騰文化。
二,文獻記載中夏商以前的歷史。1,不少學者認為,這一段歷史,《史記.五帝本紀》是最重要的文獻材料。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的最後,講了一大段話,大意是,五帝的年代很久遠了,文獻很缺乏,但是他東南西北走了很多地方,蒐集到不少傳說,他只把能與《春秋》、《國語》相吻合的採納了。他認為經過確認的內容都不是虛妄之說云云。他還在《太史公自序》裡說:“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他認為,相比於之前傳說中的歷史,五帝時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必須“萬世載之”。司馬遷接著說:“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夏桀淫驕,乃放鳴條。作夏本紀第二。”他的意思是,大禹的功績是“光唐虞際”,是對五帝時代文明的接續與發展——從此才展開了夏商周三代歷史。 2,黃帝是《五帝本紀》記載之首。他重要的事蹟,是打敗蚩尤。一方面,靠“治五氣,藝五種”——透過發展農業壯大實力;另一方面,也靠“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對其他“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使“諸侯鹹來賓從”。黃帝之時,已建立了相當規模的政權治理機構,如“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從這些記載來看,黃帝時期,已具備了“國家”的雛形。
3,帝顓頊在《五帝本紀》中記載不多,但很重要——尤其特別是強調了他在祭祀信仰方面的建樹——“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說明這一時期,世俗政權與宗教權力的結合及壟斷——宗教的發展,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和必經階段。 4,《五帝本紀》中的帝嚳“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加強了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另外,“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宗教約束更加重要,其結果是“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更主要的是,帝嚳時代道德建設提上了日程——帝嚳“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鬱郁,其德嶷嶷”。
5,《五帝本紀》對帝堯功績概括為:“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部落內部關係和諧;“章百部族之間關係融洽;在這種情況下,帝堯已經能夠“合和萬國”,成為天下共主——勢力範圍大大擴大,形成王國的基礎基本形成。 6,《五帝本紀》對帝舜的記載更上層樓。帝舜選賢任能,合理使用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二十有二人”,以致“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建立王國的條件臻於完備。
孫慶偉教授認為,“司馬遷的《五帝本紀》是一以貫之,不能分割的有機整體,透過五帝事蹟概述了前王朝時期華夏文明演化的三個階段:黃帝,標誌著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軍事盟主的出現;帝顓頊和帝嚳,代表了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的整合,君巫合一的統治方式得以確立;帝堯和帝舜時期,‘德’治觀念形成,國家統治形態進一步完善,華夏文明的人文底蘊基本奠定。”
接下來,就是大禹及王國時代,夏商包括後來的周,依次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