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江家學

    《春秋》並不少見啊,只是以其他文字形式出現。《春秋》其本身的文字文字非常簡練,一般人沒有經過一定的知識儲備,會把它讀成一筆筆流水賬。所以歷來傳習《春秋》都用的是幾個重要的“傳”,即春秋三傳:《左氏傳》(簡稱《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這些傳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把孔子的原文稱為“經”,列在前面,然後把其註解稱為“傳”列在後面。

    在春秋三傳中,今天比較流行的就是《左傳》了,這是因為左傳本身側重於補充歷史過程的說明,而且其講故事的文筆極其流暢出色,《古文觀止》裡面就收錄了非常多篇出自《左傳》的文章。

    《公羊傳》和《穀梁傳》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春秋》中所體現的孔子思想,尤其是《公羊傳》經過兩漢經學的發展,得到極大的闡發,這個有興趣可以讀一讀徐復觀先生的《兩漢思想史》。

    包括後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算是為《春秋》釋義,不過其側重點也主要是《公羊傳》。但是因為《公羊傳》和《穀梁傳》本身也比較深奧和簡練,要透過它們讀《春秋》,沒有專門的老師或額外的註釋也很難讀懂,所以他們的流傳性就不如《左傳》了。

    所以,要讀《春秋》,首選可以讀《左傳》。而左傳歷來的注本也很多,如杜預、洪亮吉等都很有名。現代以來比較好的讀本則是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推薦您從這部入手。

    其實,大部分中國古代的經典典籍,基本上都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字傳承而已,其本身早已附加了不斷地註釋和補充闡釋的內涵了。所以,讀古文還是要讀批註本。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 2 # 宏淵易學

    春秋講的是歷史輪迴,猶如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一樣,歷史也在一治一亂,治在春,亂在秋,盛在夏,衰在冬!故名春秋!現代人只關心科技,生活,不關心歷史,曾經經歷的人文變遷,所以沒有多少人關注了!

  • 3 # 讀書頻道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現在市面上也不是都以相同的頻率出版。

    詩經、論語應該算出版最多的。其次是周易,孟子其次。其他的如禮記,尚書,量再少一些。大學、中庸出版的就更少了。

    至於春秋,不是現在見不到了,而是春秋和其它經典流傳形式不一樣。其他經典流傳,主要是靠經典本身,而春秋流傳,靠的是它的傳。

    而春秋三傳中,最有名的是左傳。左傳的出版頻率,不見得低於詩經,單單出版春秋,有兩個問題:

    一、字數太少。一萬八千字,撐不起現在一本正常出版的圖書。而春秋文字簡單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不外乎三件事:誰死了,誰和誰會面了,哪國跟哪國打仗了。

    二、敘述過於簡單。春秋記事,基本上只有一句話。沒有前因,沒有過程,只有結果,更像是歷史課本後面的大事記。讀起來比較枯燥,所以也不便於單獨出版。比如春秋記事第一年魯隱公元年,有一句話“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就這麼九個字,能看出來啥?而這九個字,左傳用了五六百字詳細講故事,從鄭武公娶武姜,到武姜對兩個兒子偏心,到京城太叔擁兵自重,到最後太叔兵敗,武姜被置於穎……

    有了左傳,春秋就喪失了可讀性。所以,不論從那個角度來講,春秋的出版,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

  • 4 # 循天法常

    《春秋》在東漢就已經是絕學。

    《春秋》為儒門聖經,是多國體系和封建主義的集大成之作,其體現的貴族立憲的精神沒有篡改的餘地。

    依《春秋》大義,天子只是諸侯之首,而不是天下一人,沒有凌駕於禮樂(習慣法)之上的權力。故李斯萬人之上,秦二世可以使一校尉擒之;周天子敢以此待小國之君,華人早就暴動了——“周秦之變”要害在此。

    敗類們為了調和周政與秦政的根本衝突,先是生造《穀梁》和《春秋》PK,後來又挖出一本《古春秋》(《左傳》)以滅其說,為了強化《古春秋》的權威,《春秋》就被弄成了絕學。

    嗟夫!黃鐘譭棄,瓦釜雷鳴。漢儒拋棄了法律只能發現不能發明的儒門正統,開始將禮樂解釋為朝廷制定的儀式,《周禮》跟刑法和聖旨一樣武斷。儒學透過淪為儒術,從而為自己舉行了體面的葬禮。

    今人若想知道“九世復仇”“國不若氏”“待以偏戰”“緩追逸賊”“不以父命辭王父命”“國滅君死之正也”……只有去讀《阿爾佛雷德法典》了。

  • 5 # 流浪四海的fish

    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春秋人們較陌生的原因在於春秋是一部史書,而在後世歷代封建王朝中,史書是被限制在民間大範圍流傳的,多由王朝貴族掌控。所以民間對春秋一書相對陌生。

    而詩書禮易,尤其是禮,在漢武帝確立儒家為國家正統思想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興尊奉。做為維護自己統治的有利工具。至今己深入華人骨髓血脈。

    千年的一揚一抑,自然就有了朋友這一疑問。

    中國曆代都很看重修史,如果你留心尋找,春秋還是大量存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馮清看上王寶強的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