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下清溪浣舊裟

    其實,無論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還是皇太極的去座釋王權,都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其統治地位的一種手段,二者異曲同工,而又有著不同之處。最顯著的地方就是,趙匡胤去掉的是大臣兵權,而皇太極是整體削弱了兄弟們的權力和地位。杯酒釋兵權。公元960年,趙匡胤及其部屬在汴梁城東北二十里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代周建宋,史稱“陳橋兵變”。總體來說,老趙還算比較地道和仁慈,他稱帝后對待後周的宗室採取懷柔和防範的政策,說白了就是給其世代榮華富貴,但不讓其參與政府工作。老趙的仁慈,不僅表現在這一點上,發生在稱帝第二年的杯酒釋兵權也說明老趙是個厚道人,公元961年,趙匡胤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席間,老趙把話直接挑明,說了自己的擔心和憂慮,歸勸哥幾個交出兵權,回家享受榮華富貴,免得弟兄們之間相互猜忌,傷了感情(當初,趙匡胤,石守信等十人是結義兄弟)。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就是一別兩寬,各自心安啊。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可謂是兵不血刃就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兔死狗烹的舊事發生,然而皇太極的“去座”可謂是處心積慮,步步為營,被去權者,或幽閉,或暴亡,或抑鬱不得志。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可謂是內憂外患。由於後金對周邊不斷的侵擾和掠奪,使它與周邊政權的衝突日益加深,受到明朝、蒙古、北韓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他雖然是名義上的大汗,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的三大貝勒,並逐步把他們排擠出統治最高層。

    天聰四年,阿敏棄守灤州、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遵化四城,皇太極大怒之餘,感覺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來了,他召集諸貝勒共議其罪,加上阿敏當初想在北韓自立等罪名,大家議定阿敏死罪,皇太極改將阿敏終身監禁。天聰五年,大淩河之役時,莽古爾泰同皇太極討論戰況時,話趕話的發生了口角,兩人越吵越兇,莽古爾泰竟拔刀相向,皇太極怒火中燒,竟然提起當初莽古爾泰為了邀寵而手忍生母富察氏的往事,兩人就此撕破臉皮,結下樑子。不久莽古爾泰被降爵,取消共同面南而座的資格,一年後暴斃,被奪爵位。

    天聰六年,代善見昔日共同輔政的三大貝勒,僅剩自己了,於是主動提出取消自己同皇太極平起平坐的特權,皇太極當然是就坡下驢,同意了代善的請求,代善,從此逐步遠離了大清的政治漩渦。至此。皇太極終於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務的舊制,改成自己南面獨坐,取得了汗的獨尊地位。

    不管怎樣,加強中央集權在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下,是利大於弊的,也符合封建統治者對權力的渴望和需求,到了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封建中央集權達到了高峰。

  • 2 # 森蟻聊史

    古往今來,君臣之間的較量,一直是歷代王朝無法避免的直面問題。有的為此旁落,成為傀儡,有的為此興耀,而鑄就霸業。無論那一種結果,都演繹了出不一樣的人生百味。

    前有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後有皇太極的“借位”奪權,無疑不例外,都是兵不血刃的成功典範。那麼這二者又是如何做到兵不血刃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北宋: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

    大爭之勢下,權臣的架立,導致君權的旁落,上演了一幕幕改朝換立的鬧劇,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再度發生,靠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做了一件為後世所稱讚的典例之範,那就是“杯酒釋兵權”。

    作為杯酒釋兵權的演繹者,趙匡胤確實有著不俗的魄力,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巧妙的利用了一場把酒言歡的切機,以寥寥數語,就輕鬆地化解了一場君臣之間的較量。

    可以說,趙匡胤的手段,也為後世的帝王,樹立起了一道成功典範,以人道主義的方式,恩威並施,奪回了分散的權力,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

    清初:清太宗的“借位”奪權

    作為清初政權的建立者皇太極,在繼位之初,也遇到過權力分散的問題,但相較於趙匡胤的方式,皇太極的手段就略顯特別了。為何呢?這還得從清初的政局說起。

    清朝的建立離不開後金的奠定,所以在起初之時,保留了許多後金的舊制,如八王議政這一項,就是透過此來確立相關事宜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制約皇權的作用。

    當時權力最大的就有三位,包括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在內的三位貝勒,正因如此,在清初的政局中,才會出現了四權並立的局面,這其中就包括皇太極的皇權,以及三大貝勒的王權。

    而皇權的旁落,也讓皇太極深刻的意識到,自己時刻處於危難之中,為了規避此類事情的發生,皇太極採取席位之別的差異之分,把握好時機,巧妙的利用了輿論之力,摒除了其餘三位,最終鞏固了自己的皇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狂砍51+8“暴打”老東家熱火,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