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從武王伐紂滅商朝建國,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國力平穩,到了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周王朝的衰落是個長期的過程,其根本原因在於制度的缺陷。
周朝立國的八百多年,支撐整個王朝的是建國初始周公制定的禮儀和宗法制度。周王室在族人內部實行宗法制,嫡長子為大宗,其餘庶子為小宗,並且王室不允許同姓通婚,必須和異姓諸侯通婚,這樣的制度之下,整個周王朝的統治變成了血脈相連的家族網路。而周公制定的禮法正是維護這樣的國家統治階級制度,所以周天子不僅是統治國家的君王,還是周朝這個大家庭的家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法制在長期之後的不良效果慢慢展現出來。
在數代君主之後,會出現一個問題:諸侯與周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變得越來越淡薄。原來的直系血親變成了旁系血親,旁系血親又變成了遠房血親,遠房血親慢慢的變成沒有血親。諸侯逐漸發展壯大,血親關係逐漸變淺。雖然眾多諸侯國之間都有著名義的血脈關係,但是這樣的束縛力已經變得非常薄弱了。本來是周天子護衛的諸侯國就慢慢起了不臣之心。就好比一個家族企業,在創業初期的時候,家族裡的人圍繞著一個核心,奔著一個目標,擼著袖子一起幹,效果好穩定性高。隨著企業發展壯大,就會出現內部矛盾。諸侯之間為了能夠使自己發展壯大開始攻伐兼併,而當這樣的現象成為了一種共識,周天子的約束力就蕩然無存了。建立在宗法制上的禮樂制度自然也無法約束諸侯。當禮崩樂壞,禮儀道德只是用來發動戰爭的藉口。諸國打著仁義道德的名義,行攻伐兼併之事,因此才會有 “春秋無義戰”的說法。
周王朝大行分封。把國家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地盤上可以擁有宮殿、官員、軍隊、人口、稅收等等自治權,並且諸侯死後,他的土地可以傳給自己的兒子,兒子死了可以傳給孫子,所以諸侯的土地是世代相傳。諸侯們只需要定期向周天子朝貢,偶爾勤王即可,所以諸侯國是完全獨立的國中國,行政上跟周王室沒有任何關係。在初期的時候,因為周天子的土地比諸侯們大很多,所以諸侯的實力無法跟王室抗衡,諸侯們還是會服從周天子 。等到諸侯國越來越多,其結果是王室土地越來越少。分到最後,周天子的土地已經變得非常小了,王室沒有實力制衡諸侯,所以諸侯也不再忌憚周天子。
周王朝從建國開始就不斷對外用兵,長期征伐得來的土地都分封給了新的諸侯,導致周王朝並沒有從戰爭中獲得實際利益,反而使王室的經濟軍事都嚴重削弱。
周朝初期經歷了三監之亂。到了成康之時,仍然對外征伐。周成王令大保伐錄國,周康王令盂率兵西伐鬼方夷狄。周昭王持續東南用兵,征伐鄶國、虎方。周穆王更加好大喜功,征伐四方。命令毛公班兼管淮水繁(繁陽,今河南新蔡北)、蜀(疑是今安徽合肥西蜀山)、巢(今安徽桐城南)等地,率吳伯、呂伯伐東國狷戎,三年平定。命伯雍父率成周師氏,抵禦淮夷入侵。南征揚越至九江。懿孝夷王三代,周朝陷入長期的對外戰爭。周懿王時,南夷的盧、虎會合杞國、舟夷等入侵周土,周懿王命師俗與史密分別率齊國、萊國軍隊合攻長必之地,平定亂事。周夷王時因為荒服不朝,派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周厲王時,東方淮夷侵入伊水、洛水一帶,逼近成周,而西北狁直逼鎬京周圍。周厲王連年抵禦外族,雖然在征服南方濮國獲得大勝,獲得東南諸國臣服,但周朝國力逐漸匱乏。周宣王時,命召穆公率齊國、紀國與萊國等軍伐淮夷,派南仲皇父率六師伐徐國,派方叔伐荊楚,派虢宣公伐狁於洛水。直到西周滅亡,戰爭一直貫穿於周王朝。
舉三個例子說明周王室是如何逐步喪失的。周昭王十九年,帥軍南征渡漢水時溺亡,並且帶領的六師全軍覆沒。此事打破了周天子的神權象徵,堂堂天子竟然在討伐“蠻夷”的時候溺亡,周王室王權開始受到懷疑。
周王朝經過長期不休的征戰,加上大肆分封諸侯,隨著君主迭代,在宗法制的弊端顯現之後,最終衰落。
周王朝從武王伐紂滅商朝建國,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國力平穩,到了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周王朝的衰落是個長期的過程,其根本原因在於制度的缺陷。
宗法制:致命的天然缺陷周朝立國的八百多年,支撐整個王朝的是建國初始周公制定的禮儀和宗法制度。周王室在族人內部實行宗法制,嫡長子為大宗,其餘庶子為小宗,並且王室不允許同姓通婚,必須和異姓諸侯通婚,這樣的制度之下,整個周王朝的統治變成了血脈相連的家族網路。而周公制定的禮法正是維護這樣的國家統治階級制度,所以周天子不僅是統治國家的君王,還是周朝這個大家庭的家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法制在長期之後的不良效果慢慢展現出來。
在數代君主之後,會出現一個問題:諸侯與周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變得越來越淡薄。原來的直系血親變成了旁系血親,旁系血親又變成了遠房血親,遠房血親慢慢的變成沒有血親。諸侯逐漸發展壯大,血親關係逐漸變淺。雖然眾多諸侯國之間都有著名義的血脈關係,但是這樣的束縛力已經變得非常薄弱了。本來是周天子護衛的諸侯國就慢慢起了不臣之心。就好比一個家族企業,在創業初期的時候,家族裡的人圍繞著一個核心,奔著一個目標,擼著袖子一起幹,效果好穩定性高。隨著企業發展壯大,就會出現內部矛盾。諸侯之間為了能夠使自己發展壯大開始攻伐兼併,而當這樣的現象成為了一種共識,周天子的約束力就蕩然無存了。建立在宗法制上的禮樂制度自然也無法約束諸侯。當禮崩樂壞,禮儀道德只是用來發動戰爭的藉口。諸國打著仁義道德的名義,行攻伐兼併之事,因此才會有 “春秋無義戰”的說法。
分封制:國土消失的根源周王朝大行分封。把國家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地盤上可以擁有宮殿、官員、軍隊、人口、稅收等等自治權,並且諸侯死後,他的土地可以傳給自己的兒子,兒子死了可以傳給孫子,所以諸侯的土地是世代相傳。諸侯們只需要定期向周天子朝貢,偶爾勤王即可,所以諸侯國是完全獨立的國中國,行政上跟周王室沒有任何關係。在初期的時候,因為周天子的土地比諸侯們大很多,所以諸侯的實力無法跟王室抗衡,諸侯們還是會服從周天子 。等到諸侯國越來越多,其結果是王室土地越來越少。分到最後,周天子的土地已經變得非常小了,王室沒有實力制衡諸侯,所以諸侯也不再忌憚周天子。
不休的征戰:王室力量削弱嚴重周王朝從建國開始就不斷對外用兵,長期征伐得來的土地都分封給了新的諸侯,導致周王朝並沒有從戰爭中獲得實際利益,反而使王室的經濟軍事都嚴重削弱。
周朝初期經歷了三監之亂。到了成康之時,仍然對外征伐。周成王令大保伐錄國,周康王令盂率兵西伐鬼方夷狄。周昭王持續東南用兵,征伐鄶國、虎方。周穆王更加好大喜功,征伐四方。命令毛公班兼管淮水繁(繁陽,今河南新蔡北)、蜀(疑是今安徽合肥西蜀山)、巢(今安徽桐城南)等地,率吳伯、呂伯伐東國狷戎,三年平定。命伯雍父率成周師氏,抵禦淮夷入侵。南征揚越至九江。懿孝夷王三代,周朝陷入長期的對外戰爭。周懿王時,南夷的盧、虎會合杞國、舟夷等入侵周土,周懿王命師俗與史密分別率齊國、萊國軍隊合攻長必之地,平定亂事。周夷王時因為荒服不朝,派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周厲王時,東方淮夷侵入伊水、洛水一帶,逼近成周,而西北狁直逼鎬京周圍。周厲王連年抵禦外族,雖然在征服南方濮國獲得大勝,獲得東南諸國臣服,但周朝國力逐漸匱乏。周宣王時,命召穆公率齊國、紀國與萊國等軍伐淮夷,派南仲皇父率六師伐徐國,派方叔伐荊楚,派虢宣公伐狁於洛水。直到西周滅亡,戰爭一直貫穿於周王朝。
衝動的懲罰:王室失去威嚴舉三個例子說明周王室是如何逐步喪失的。周昭王十九年,帥軍南征渡漢水時溺亡,並且帶領的六師全軍覆沒。此事打破了周天子的神權象徵,堂堂天子竟然在討伐“蠻夷”的時候溺亡,周王室王權開始受到懷疑。
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雖然周王室與諸侯之間的關係已經名存實亡,但真的到了王室生死存亡的關頭,諸侯還是要護衛周王室的,所以烽火臺的預警訊號就是周王室最後的求救令,當這個嚴肅的事情成為了周幽王作樂的工具,周王室在諸侯之中最後的一點形式的上尊敬也不復存在。東周初期,周桓王不滿鄭莊公對王權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職,鄭莊公也不再朝見周王。周桓王就命虢公林父與周公黑肩率蔡國、衛國與陳國等諸侯聯軍討伐鄭國。在葛之戰中,周桓王被鄭將祝聃射中受傷。對於犯了死罪的祝聃,鄭莊王只是在形式上向周王請罪,而並沒有真正處罰。從此,周天子對諸侯徹底失去控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一去不返。周王朝經過長期不休的征戰,加上大肆分封諸侯,隨著君主迭代,在宗法制的弊端顯現之後,最終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