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費玉山
-
2 # jinjianmin孤鴻
古時取水都是用瓦罐從石頭砌成的井裡提上來,難免磕磕碰碰,不像現在鐵器這麼發達,所以破了碎了也是經常的事。將軍帶兵打仗,什麼惡劣的陣勢都有,身經百戰,遇上強敵也是經常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就是最好的寫照。楚霸王項羽勇冠三軍,落得自刎烏江;楊再興萬箭穿身戰死小商河;甲午海戰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鄧世昌;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身中七彈,戰死沙場。。。
八年抗戰中,我軍損失了兩位將軍:左權、彭雪楓。國軍據說陣亡了206位將軍。所以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戰爭是殘酷的,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我們當緬懷他們,建設好家園,捍衛我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多事之秋,我們更要團結一心,度過難關,一步步走向強大!
-
3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而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則引伸為"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
兩種說法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均有:富貴自古險中求,將軍成名白骨堆。屬於最通俗直白表達。此兩句為何不常見呢?因為他歸屬俗語,且與之相同相近的有名成語典故很多,這一句可能逐漸被人們忘記。
但在唐邊塞詩人王翰的涼州詞中卻是另一種表達: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就把面臨征戰時的生死看的如此豪情、和視死如歸的釋然。
不過個人認為這兩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人們不要自己時常處於危險之中。所謂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溼鞋?
當然這兩句從最高層面說,就是在國家、民族的大義面前,象中華民族歷代優秀的兒女那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大氣凜然!
-
4 # 王新莊律師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是對理想死亡的描述。理想的死亡,就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所,就是為自己熱衷擅長的事而死。馬革裹屍,一直是軍人的死亡夢想。
但大多數人的死,並非如此理想,有病死的,也有橫禍死的,還有老死的。和平年代的將軍,就無法做到陣前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相對於個人的死亡遺憾,和平局面的維持更加重要,有益於更多人。
我個人認為,只要一生忠實於自己的事業和愛好,就可以了,不必一定要死在上面。另外,也不要因為個人的愛好而影響廣大百姓或他人的利益。比如,將軍就不應該為了陣前亡而肆意挑起戰爭。
-
5 # 初曉兒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一,“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的出處。“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最早的出處是宋代話本小說《錯斬崔寧》,該小說後被明代馮夢龍收入《醒世恆言》。 明朝施耐庵的《水滸傳》曾有引用:“……一將翻身落馬。正是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必在陣中亡。”
二,“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的意思。“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字面意思很清楚。 古代是用瓦罐在井裡往上打水,時日長久,瓦罐往往在井壁或井口上磕破;馳騁沙場的將軍,終日出沒在槍林劍雨之中,難免馬革裹屍還。
三,“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的喻意。這句話常用來比喻長期在某種危險環境裡做事,或長期幹某種高風險行當的人,最後難免在那種環境裡或行當上失足或喪身。
傳染科的醫護人員,由於經常接觸具有感染性疾病的病人,自己就有可能被感染;煤礦工人長期工作在井下,就可能遭遇瓦斯爆炸……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多用來規勸人們不要擔風險做事,與“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意思相近。
四,“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的哲學意義。“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的“破”和“亡”,並非必然,但是事物的必然結果,大都寓於偶然之中,一個個偶然的積累,便成必然。小機率的事件最後一定會發生。
德國有一個叫作帕布斯·海恩的人,提出了一個航空飛行法則:每一起偶然的嚴重飛行事故,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事故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的積累。——或許,海恩法則的形成就是得益於“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的啟示吧?
這樣一來,“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的問題,就上升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關係的哲學層面了。
結論:綜上,“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我的看法是:很有道理。
回覆列表
將軍百戰在沙場,
弩箭紛飛對刀槍。
忠勇男兒膽氣壯,
為國何懼陣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