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稽蛋
-
2 # IT數碼大排檔
細分概念裡,電話≠手機,說的是手機CPU和電腦CPU吧。
區分方面,手機CPU嚴格點說是一整套SOC,即晶片作業系統,這一整套SOC裡邊包含了CPU、GPU、RAM,GPS等一大推東西,只要廠家訂購到這種SOC即可生產手機。像麒麟、高通、聯發科、三星、蘋果他們的處理器都是基於購買ARM指令集發展而來,而SOC則是他們自家設計。
而在PC處理器。分兩個領域,一個家用,一個伺服器(或者超算)。伺服器不多言,除了英特爾和AMD還有很多做伺服器處理器的(如IBM),超算方面中國的太湖之光就使用了中國產自主的申威。
家用平臺除了蘋果和Linux等佔據了少部分市場,微軟的視窗系統也是和英特爾合作的x86系統,因為英特爾X86專利,如果英特爾不授權誰都繞不過,這x86處理器最開頭的路就給堵死了。Linux是有使用非x86處理器,但是效能和英特爾的差距太大了。
目前我們倒是有基於X86的CPU。但是離英特爾、AMD這些寡頭差距還非常巨大。
我個人覺得手機處理器還是容易過PC處理器的,雖然購買AMR授權,但起碼海思麒麟的整體效能已經能和國際接軌了。
PC處理器拋開伺服器和超算,家用平臺想超越英特爾和AMD太難了。只要英特爾和AMD不作死,如果沒有其他形態的處理器,在傳統矽晶處理器上其他人近乎不可能超越英特爾。
-
3 # 高全說說
做手機CPU和電腦CPU製作難度基本上差不多,但實際效能和運算方式就是天差地別,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電腦CPU指令集和架構不同於手機電腦是x86,明顯多於手機CPU指令集,在設計方面注重效能,但同時也需要考慮功耗,散熱,但基本上電腦CPU都有散熱裝置,再加上有足夠空間,所以效能可以發揮更大指令集也更多。同時電腦CPU的製作工藝也非常複雜,並不是看他比手機CPU大,他就好做,其實不管CPU晶片大小他們都要經過相同的工序,我們來了解一下CPU是怎麼做出來的,
首先是矽片的製作,將矽從砂中提煉純化,進過相應的工序將它生產成適當的矽錠,在將其割成薄片。
然後將這些矽片經過清洗,成膜,光刻,摻雜等一系列步驟,將矽片製作完成後還需要進行探測和電學測試,把合格和不合格的都分開,然後在缺陷晶片上做好符號。
最後就是封裝,封裝後還得終檢,所以每一個步驟都是很嚴格的!
再來說說手機CPU,他的製作方式和電腦CPU基本上差不多但是他的架構不一樣,電腦是x86手機是ARM精簡了許多指令,他的重點在於低功耗,低發熱,一般情況下由於平臺限制主頻都不是太高,另外手機所謂的多核封裝,無非就是將多個CPU封裝在一起進行工作,有些時候可能出現一核有難,八核圍觀的現象,像電腦電腦的多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了多個運算核心,透過相互配合,相互協作處理同一個任務,是多個並行的個體封裝在了一起,所以就算手機現在的八核也不可能和電腦的雙核相提並論。
總結就兩個CPU製作和製作工藝基本上都差不了多少,但由於執行平臺不一樣,架構不一樣設立也不一樣,不存在那個難那個不難,總體來說都不容易,不同平臺會出現不同問題不同解決方案,所以我個人認為都很難做!
-
4 # 看球人
電腦的更難一些。雖然說手機處理器更加複雜,但實際上他們的投入遠不如英特爾。
手機處理器包括CPU,GPU,基帶,ISP等部分,而電腦處理器只包括CPU和GPU。看上去手機處理器要更加難,但這些部分最難的只有基帶,因為CPU和GPU的架構是現成的,也就是從ARM手中購買的授權。從ARM的營收狀況來看,這些架構的研發費用不會太高。據統計,ARM的A73架構研發週期約為1年,費用3.24億英鎊,約4.2億美元。
X86處理器就燒錢多了,10年前的Core架構也要34.6億美元,之後的每代處理器也要三四十億美元,到了22nm工藝的Haswell處理器上,費用漲到了66億美元,6代酷睿的Skylake處理器要71億美元,7代Kaby Lake也要70億美元——你們整天調侃英特爾擠牙膏,沒想到這一管牙膏這麼貴吧。沒有晶圓廠的AMD研發zen也花掉了31億美元。而且這個研發週期很長。
回覆列表
這個很難說,個人感覺手機CPU現階段要求比較高。
手機晶片對功耗、散熱、體積要求都是很高的,對精度的要求要高出很多,PC端處理器這方面要求就要低很多。
效能方面PC端CPU效能自然要比手機高出很多很多,而且現在高階電腦CPU一般都有效能過剩的情況,所以才會有“擠牙膏”的情況出現。而手機CPU效能目前還是不足的,手機CPU每年的新產品效能都會有不少的提升。
雖然,做CPU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的,都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目前手機CPU的要求比較高,所以現在要做CPU,要說難度還是手機CPU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