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穆赫蘭道123
-
2 # 藥物依賴與戒毒資訊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簡稱慢粒,是一種以貧血、外周血粒細胞增高和出現各階段幼稚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常有血小板增多和脾大為特徵,起源於多能造血幹細胞的克隆性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嬰幼兒少見,中年人佔多數。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病因仍未明確,但某些誘因可能與該病的發生有關。Ph染色體(9號和22號染色體易位導致的BCR-ABL融合基因)是慢粒的特徵性異常,是慢粒的重要發病機制。
病情進展比較緩慢,很多患者沒有症狀,尤其在早期的患者,隨著疾病的進展,白血病破壞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浸潤器官,引起了明顯但非特異的症狀。
1.貧血: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或活動後氣促等。
2.反覆感染且不易治好:主要由於缺少正常的白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
3.出血傾向:容易出血、出血不止、牙齦出血、大便出血及月經不規則出血等,由於血小板減少引起。
4.其他:脾大、不明原因的消瘦及盜汗等。
早期患者一般情況尚好,患者無明顯不適主訴,僅做血及骨髓的檢查而發現異常;中期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疲乏無力、食慾減退、消瘦、自汗、盜汗等表現;晚期常見發熱持續,骨節疼痛,出血,甚至神昏譫語等。
(1)慢性期(CP)一般持續1~4年。患者有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表現。由於脾大而自覺左上腹墜脹感,常以脾大為最顯著體徵。脾梗死時可有明顯壓痛,並有摩擦音。肝臟明顯腫大較少見。部分患者胸骨中下段壓痛。當白細胞顯著增高時,可見眼底充血及出血。
(2)加速期(AP)常有發熱、虛弱、進行性體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漸出現貧血和出血。脾持續或進行性腫大。對原來治療有效的藥物無效。AP可持續幾個月到數年。
(3)急變期(BP/BC)為CML的終末期,臨床與AL類似。多數急粒變,少數為急淋變或急單變,偶有巨核細胞及紅細胞等型別的急性變。急性變預後極差,往往在數月內死亡。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進展緩慢,根據骨髓中白血病細胞的數量和症狀的嚴重程度,分為三個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其中,大約有90%的患者診斷時為慢性期,每年3%~4%慢性期進展為急變期。
慢粒起病緩慢,病程長,傳統治療不能改變大多數患者存活期。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改變了慢粒的治療和預後,絕大多數患者獲得長期穩定生存,少數患者甚至可以停止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而獲得接近於治癒的效果。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SCT)是一種可以使疾病得到治癒的手段,一般考慮應用於靶向藥物治療失敗者。
1.傳統治療
傳統治療雖可使大多數CML患者血常規及異常體徵得到控制,但中位生存期(40個月左右)並未延長。因此不宜作為首選治療,這些藥物包括羥基脲、白消安(馬利蘭)和干擾素-a等。
2.靶向治療
伊馬替尼是CML慢性期首選藥物,近年來,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被廣泛用於慢粒治療,包括尼羅替尼和達沙替尼等。這類藥物治療需要非常好的依從性配合,如果患者不能堅持足量服用,通常會導致疾病惡化和基因突變。如果堅持足量規範化治療,絕大多數患者獲得長期穩定生存,少數患者甚至可以停止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而獲得接近於治癒的效果。
3.骨髓移植
異基因骨髓移植(alIo-BMT)定位於伊馬替尼治療失敗的二線治療方法。
4.白細胞分離
採用血細胞分離機可除去大量白細胞,減少體內白細胞數量,在疾病早期或者特殊情況下(如妊娠)時可以考慮。
-
3 # 唐旭東大夫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與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對而言的。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特點是發病緩慢,90%以上的患者攜帶Ph染色體,或者bcr/abl基因陽性,這就為治療打下基礎,比如靶向藥格列衛,使該病的10年生存期達到90%以上。
回覆列表
臨床上白血病分為慢性和急性,慢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其中慢性髓系白血病就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定義為發生於多能造血幹細胞的惡性骨髓增生性腫瘤,主要涉及髓系。臨床上根據患者的血象、骨髓象改變,脾大,ph 染色陽性,BCR —ABL 融合基因陽性等特點可確定診斷(需行骨髓穿刺活檢)。臨床分期有慢性期,加速期,最終急變期。不同分期有不用的治療方案。
目前慢粒的一線治療用藥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伊馬替尼,尼羅替尼等。當然,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可治癒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