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聯中讀
-
2 # 信藝畫廊
在博物館參觀展覽的時候,展覽文字的這些因素比較影響大家的閱讀效果:1、字型太小,看著費勁,視覺效果不舒服。2、介紹內容太詳盡,篇幅太長,沒做到言簡意賅,很多人一看這麼長直接放棄不看了。參觀者大多不是專業人士,只需要瞭解大概和重點、特點。如果是專業人士需要詳盡的瞭解,他們自己可以去查文獻的。3、生僻字太多,當人們看到一段介紹上有好多字不認識的時候,就直接放棄不看了,因為看不懂。4、標示不清,例如:兩種植物中間放著文字介紹籤,因為沒見過不懂,就不知道這個標籤上的介紹是說的那種植物。
題主提問中的“展覽文字”可能有些指代不明確,展覽文字包括展覽的前言、結語、展覽輔助器具以及展籤內容等等。在這裡暫且推斷題主想要表述的應該是展籤的文字。其實展籤的文字表達確實是影響觀眾閱讀展籤,瞭解展品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展簽上的文字表達順暢清晰、內容詳實合理,自然而然對觀眾更好地透過展品瞭解展覽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反之,如果展簽上的文字生僻艱澀、過於簡略,讓觀眾讀來頓生雲裡霧裡之感,自然也會造成觀眾的展覽印象受到影響。
其實展簽上的生僻字和過於簡略也成為了博物館屆越來越重視的一個問題。英國諾丁漢大學的藝術專家加布裡埃爾·內爾博士和策展人麗貝卡·卡其曾在參觀中國的某博物館中表示,“昏暗的展廳透露著股傲慢,館藏大量珍品陳列在密閉的展櫃裡。展品旁皆附有標示告知眼前的展品內容——例如:’花瓶,南宋,12世紀’。”,這些展籤所表述的內容過於簡略,用極度專業和碎片化的資訊“轟炸”著觀展人的大腦,讓人不禁“頭暈眼花”、不堪其擾,同時也在這樣冰冷如機器人的資訊語言下感到一種冷漠的威壓。更別提像甗[yǎn]”、“盉[hé]”、“轙[yǐ]”這些不明其意的生僻字也頻頻出現。這嚴重影響到觀眾的觀展情緒,加重觀眾的“博物館疲勞”。但當博物館和策展人轉變態度,不再吝嗇於提供更加“平易近人”的展品資訊時,一切就變得有溫度了。正像國家博物館剛剛開展不久的重磅展覽“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特展,在這個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極其細緻詳實,語言又貼近生活,能讓觀眾看得明明白白的展籤。這樣的展籤文字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展覽讓觀眾看得舒心、看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