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掉眼淚的冠軍

    揚州的民間風俗習慣--喪俗  病者將嚥氣,兒子依次跪倒磕頭送終,同時點亮頭燈和腳燈,煮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飯供於腳邊(稱為”倒頭碗”)。然後買布破孝。死者晚輩一律戴孝:孝子頭戴兩邊系棉球的白布帽,腰纏白布並系草繩(有的還背一雙草鞋),鞋蒙一塊白布塊;孫輩頭戴正面釘有一塊紅布的白布帽,腰繫白布,鞋釘紅布塊;重孫輩頭戴紅帽,鞋釘紅布。現在喪儀從簡,改為臂戴黑紗,在黑紗上分別釘白、紅白、紅布區別輩份。接著,孝子(一般是長子)披麻戴孝、手持哭喪棒或傘,首先到喪主(死者的兄或弟)家,然後再到別的親友家去,在門口下跪(不得進門)報喪。喪主到來看過死者,便在死者臉上蓋一張紙或一方白布,叫“蒙臉布”。親友來弔喪,進門向死者磕頭(現在有的改為鞠躬),孝子在下首陪禮,叫“孝子叩謝”。舊時用木葬,封棺時由孝子頭頂裝有棺材釘的篩子(釘子下放一撮孝子頭髮),跪請喪主封棺。出喪前,西鄉一些地方全家人和抬棺腳伕、吹鼓手等帶著供品到離家二里地的南方或東方大路口,向空祭拜,並摜碎一隻碗,燒掉孝子身上背的草鞋,以驅邪氣(此舉謂之”蓋大廟”),再回去出喪。出喪時(若死者配偶是中青年,以後還準再婚,此時便放鞭炮),長了手持哭喪棒、扛白幡、長孫打紅幡走在前,其餘孝子各持哭喪棒扶棺而行。遇有親友路祭,便停棺受祭。祭完,供品由在場搶食。送喪人回來,在門前跨火,進門後吃糕、喝糖茶驅邪。晚上辦酒。若死者是70歲以上的老人,晚飯後喪家向來客散“壽碗”。實行殯葬改革後,在農村中除木棺改為骨灰盒、哭喪棒改為花圈外,其餘習俗基本保留。出葬後,傳說在“頭七”內死鬼要“探家”,這天全家人都住出去,俗稱“讓”。此俗今已基本不見,但“燒七”(每隔七日供祭一次)的習俗還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D建模的未來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