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鄭莊公設計並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其弟驕縱,於是欲奪國君之位,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莊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穎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穎考叔規勸,母子又重歸於好。
藝術特點:
1、人物個性鮮明。鄭莊公老謀深算,陰險狡猾。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同胞兄弟“縱其欲而使之放,養其惡而使其成”(宋人呂祖謙語,見《東萊博議》),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義”。所以當姜氏“請京”,太叔“收貳”時,他都儘量滿足,並駁回大臣們的建議。但當共叔段“將襲鄭”時,他先發制人,一舉把他趕到了“共”,絕除後患。莊公的陰險,還表現在對待母親明顯違反原則的請求(如“請京”),也不勸阻;對待弟弟的越軌行為(如“收貳”等),從不進行教育。他是有意養成共叔段的惡性。共叔段恃寵恣肆,貪婪愚蠢。他在母親溺愛下,恣意妄為。在得到京城後,肆意擴大勢力範圍,並發展到舉兵起事,想奪取整個鄭國。他的愚蠢表現在他只知“貪”而無一點“謀”。他絲毫不瞭解莊公已為他佈下了天羅地網,讓他“自及”,結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場。姜氏這位貴婦人毫無原則觀念,任性偏心。生莊公難產,就視若仇人,並且置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原則於不顧,想廢長立幼;沒有達到目的,又為共叔段“請制”“請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內應,企圖滅掉莊公,與莊公毫無母子之情。
2、敘事線索清晰。作者緊緊抓住以鄭莊公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為另一方的矛盾衝突這一線索,圍繞爭奪權利這一焦點安排敘事線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矛盾衝突的發生和發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寫矛盾的高潮和結局。在敘述事件經過時,有以莊公一方為主,省去了許多筆墨,使得文章不但線索清晰,而且文字簡潔。
3、寫法詳略得當。《鄭伯克段於鄢》詳寫的地方有二。一是莊公一方商討對付共叔段。莊公與祭仲、公子呂的對話寫得很詳,這是為了表示莊公的老謀深算,陰險狡猾;同時也交代了共叔段“舉事”的經過。另一處是“掘地見母”,宣揚了儒家的“孝”道。《鄭伯克段於鄢》略寫的地方是姜氏為共叔段“請制”“請京”和共叔段被打敗的經過。這種詳略安排,有利於突出主題。
《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鄭莊公設計並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其弟驕縱,於是欲奪國君之位,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莊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穎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穎考叔規勸,母子又重歸於好。
藝術特點:
1、人物個性鮮明。鄭莊公老謀深算,陰險狡猾。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同胞兄弟“縱其欲而使之放,養其惡而使其成”(宋人呂祖謙語,見《東萊博議》),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義”。所以當姜氏“請京”,太叔“收貳”時,他都儘量滿足,並駁回大臣們的建議。但當共叔段“將襲鄭”時,他先發制人,一舉把他趕到了“共”,絕除後患。莊公的陰險,還表現在對待母親明顯違反原則的請求(如“請京”),也不勸阻;對待弟弟的越軌行為(如“收貳”等),從不進行教育。他是有意養成共叔段的惡性。共叔段恃寵恣肆,貪婪愚蠢。他在母親溺愛下,恣意妄為。在得到京城後,肆意擴大勢力範圍,並發展到舉兵起事,想奪取整個鄭國。他的愚蠢表現在他只知“貪”而無一點“謀”。他絲毫不瞭解莊公已為他佈下了天羅地網,讓他“自及”,結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場。姜氏這位貴婦人毫無原則觀念,任性偏心。生莊公難產,就視若仇人,並且置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原則於不顧,想廢長立幼;沒有達到目的,又為共叔段“請制”“請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內應,企圖滅掉莊公,與莊公毫無母子之情。
2、敘事線索清晰。作者緊緊抓住以鄭莊公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為另一方的矛盾衝突這一線索,圍繞爭奪權利這一焦點安排敘事線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矛盾衝突的發生和發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寫矛盾的高潮和結局。在敘述事件經過時,有以莊公一方為主,省去了許多筆墨,使得文章不但線索清晰,而且文字簡潔。
3、寫法詳略得當。《鄭伯克段於鄢》詳寫的地方有二。一是莊公一方商討對付共叔段。莊公與祭仲、公子呂的對話寫得很詳,這是為了表示莊公的老謀深算,陰險狡猾;同時也交代了共叔段“舉事”的經過。另一處是“掘地見母”,宣揚了儒家的“孝”道。《鄭伯克段於鄢》略寫的地方是姜氏為共叔段“請制”“請京”和共叔段被打敗的經過。這種詳略安排,有利於突出主題。